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12月12日,賈梅士人種商業博物館遷入聖珊澤宮。該博物館建於1926年,目的是建立一個商業性的陳列窗,以陳列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特別是澳門和帝汶的產品,它包括一個殖民地博物館組,並增加了漁業委員會的標本收藏品。兩年後,博物以月租1000澳門元租下仁慈堂彩票公司廢棄的大廳作為陳列處,直至1936年。
賈梅士人種商業博物館遷入聖珊澤宮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7月21日,葡文刊物《戰鬥》主編就籌設博物館和圖書館一事采訪特羅.戈麥斯(Telo de Azevedo Gomes)。高美士稱:“籌建澳門歷史藝術博物院的意見主要來自壚些喇署理總督,他利用了澳門第一届博覽會使用的陳列櫃設商展展品,幷讓出了他的‘二龍喉宮’官邸以作博物院和圖書館。”
葡文刊物《戰鬥》主編採訪特羅.戈麥斯
新型建築澳門文化中心矗立在新口岸填海區海濱,與附近公園、觀音蓮花苑聯為一起,形成一個新景區。 澳門文化中心由兩幢建築物組成,前座為高層“澳門藝術博物館”,後座為低層的“視聽中心”,高低有致,兩者由廣場連接,地下設有停車場、倉庫;附近有花園區配套設施,總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環境幽雅。視聽中心樓頂,還有巨大飛簷,裝飾性強,仿如皇帝頭上的珠冠,別致美觀,增加建築物的氣勢,整體設計具有都市現代風格。 視聽中心擁有一個容納一千二百人的綜合劇場及一個容納四百人的小劇場,另有會議室、演員化妝間、小型展覽室等,設施先進。綜合劇場設計富有古典劇場風格,可供各種類型的舞台藝術表演之用。 澳門藝術博物館設有五個展覽廳,另有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辦公室、餐廳及商場等。 文化中心規模宏大,美輪美奐,建築費用龐大,在建設途中,曾經多次超支,由最初的五億八千萬元,陸續增至六億四千萬、八億四千萬,結果總造價達九億六千萬元,可謂不惜工本。整體工程超過四年,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落成開幕。這座耗資巨大的建築物,具有多元化功能,包括會議、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但是,也要有相關的文化政策配合,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真正成為“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文化景點,可供觀賞,而且經常舉辦展覽和演出,具有實際功用,不致虛有其表。
澳門文化中心建築
澳門政權交接場館是一座臨時性質建築物,美輪美奐,造型獨特,外牆採用透光材料興建,晚上燈光璀璨,外觀仿如一個中式大燈籠,宏大莊嚴。澳門政權交接場地原定設在新口岸新填海新建的澳門文化中心,據說因地方不敷應用,前澳葡政府改在文化中心側的公園地段,耗資逾六千萬元臨時建設新場館,一九九九年五月間展開工程,十二月完竣,建築宏偉,佔地六千平方米,高二十米,可容二千五百人,除大禮堂外,還設有輔助室、接待室及傳媒專用區。這座建築物雖然採用堅固耐用建材,但原設計卻是非永久性應用的,待交接儀式完成後便拆卸,恢復公園部份。其後,居民認為場館象徵本澳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掀開歷史新一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紀念價值,應該保留下來,如果將它拆卸,未免可惜及浪費公帑。於是,特區政府有關方面決定暫時闢作“瑰寶展”場館,對外開放,展出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區送贈澳門特區政府的珍貴禮物,為期三個月,讓居民和遊客在觀賞展品同時,也可參觀這座歷史性建築物,見證澳門回歸重要歷史事件。場館除了陳列精美禮品部分外,原來佈局基本不變。在館內徜徉,可以重温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零時零分中葡兩國政府在此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大典的歷史時刻,令人心潮澎湃。這座建築經香港及內地專業人士進行學術性研究後,認為場館不宜作永久保留,特區政府決定將之拆卸,改建公園。
回歸場館歷史時刻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賈梅士博物院 | |
關鍵字: | 博物館 |
博物館建築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8.08.004.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344x2000, 2.57MB |
登錄號碼: | p0004313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