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這行服務的都是婦女,被稱為“補衫婆”,依靠縫補手藝謀生,在康公廟前地附近擺檔為多。她們每天都攜着一個大提籃,裡面盛載着各種顏色碎布料、針線鉸剪等工具,到固定的地方擺檔,替人縫補破爛衣服,收取微薄工資,幫補家用。
那時,人們生活艱難,知慳識儉,衣服破了,有家庭的人就由母親、妻子縫補,若是單身漢,只好拿給補衫婆代勞了。補衫,是用一小塊碎布,貼在衣服穿孔的地方上縫補,看來好像皮膚上結的“瘡疤”,這叫“補剌衫”,其實,“疤”即“剌”,據已故香港地方誌研究工作者魯金先生解釋,粵人將“疤”讀成“剌”之故。一件衣服常常補過一處,再補另一處。這樣的“補剌衫”,我們小時候常見到人們穿着。
記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一名補衫婆在我居處對面的一家旅店傍設檔,還帶着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收入不夠餬口,常獲旅店老闆施捨剩飯殘羮充飢,生活困苦。
補衫婆在街邊擺檔,約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失去蹤影,也成了歷史名詞,而補衫行業卻未絕跡,代之而起的是織補店檔,檔主男女均有,補衫講究手工技巧,不再是“補刺”那麼簡單,而是從原來的衣物內邊布料拉線,在衣服破孔依着經緯織補,恢復原貌,可謂心靈手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草堆街口及白馬行街兩織補檔著名。時至今日,仍然有人當織補行當,不過織補的衣物都很昂貴,需要高超手藝,工錢也相應提高。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