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明朝官兵在广东新会沿海系退葡军的一次战役。1522年(明嘉靖元年),葡萄牙人别都卢率海舰5艘、部属1000余人入侵广东新会西草湾,明备倭指柯荣、百户王应恩等率军反击,擒其首领别都卢、疏世利等42人,斩首35人,缴获葡船2艘, 均按海贼罪处死。西草湾之役明军获全胜,葡人从此逐渐放弃武力攻华之野心。
西草湾之役
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9艘战船组成的葡萄牙护航舰队抵达澳门,中国官府要这支船队照章交纳船税。指挥这支舰队的梅内泽斯(Dom Diogo de Vasconcelos de Menezes)却以这些船只为王家兵船为由,拒绝纳税,并威胁中国官吏,必要时将以武力对抗。广东官府下令封澳,断绝对澳门的粮食供应,引起了当地葡萄牙人对梅内泽斯的不满,他们抓住几个船长,强迫船长向中国官府交税。梅内泽斯等继续抗拒,市民集结到议事亭,要议事局出面解决。最后,由议事局为舰队代交了4870两银子的船税才使风波平息。
梅内泽斯抗税事件
明朝官员强行拆除澳葡当局在澳门非法修筑城墙的案件。1623年(明天启三年),澳葡当局没有获得明朝政府的允许,借口防御荷兰的进攻,在水坑尾三巴门间,建筑了一道城墙。城墙起于今西望洋山圣母堂附近,分东西两翼延伸,东翼城墙循东面山坡一直到烧灰炉台止;西翼城墙,则分南北两幅,南幅止于西望洋山圣母堂的西南山脊,北幅一直伸到妈阁庙的海镜石。明朝政府对于葡人的这种越权非法行为采取了坚决的行动,广东海道副使徐如珂首先通知澳葡当局拆毁这道城墙,澳葡不听。徐如珂即派中军领兵进驻澳门,自己也随军前往,并命令军队拆毁城墙。不到两天,城墙全部拆毁,澳葡不敢反抗。原城墙下的妈阁斜巷等街道,后人俗称为“万里长城”。
徐如珂拆毁澳城墙
蔡善继,字伯达,浙江乌程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任香山县知县。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澳葡当局对一名首犯判刑,引起一部份葡人不服闹事,澳门陷入混乱,无法控制局面。蔡善继获知此事后,“ 单车驶澳”,亲自出面处理了这一宗案件,平息了骚乱。事后订出了《制澳十则》,警告葡人不得在澳门置物业、盖房屋;主张对澳门葡萄牙人严加管制,受到两广总督张鸣岗的采纳。蔡善继廉洁奉公,执法严明,使葡人无机可乘,在澳门葡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其制澳事迹亦在香山县人民中广为流传。
蔡善继制澳
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4月,潮州柘林水兵因缺饷断粮而哗变,变兵队伍在徐永泰等人率领下,联络其他一些武装,进抵虎门附近的三门海,对兵力空虚的广州构成严重威胁。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取悦于明朝政府,曾任濠镜(澳门)葡萄牙人首领的佩雷拉(Diogo Pereira)派人前往广州,向明将俞大猷表示,愿意帮助明政府镇压兵变。获得同意后,佩雷拉与中日贸易船队司令德梅洛(Luiz de Mello)率领300名葡萄牙士兵参战,分成两队,登上几艘装备有西式火炮的中国战船,直驶三门海,以突然袭击的战术,很快击败叛兵。此役生擒变612人,斩首不计其数。
三门之役
1644年(清顺治元年),崇祯帝自尽,明王朝倾覆后,澳门葡萄牙人仍全力支持残存的南明政权的抗清事业。1645年3月,耶稣会士毕方济(François Sambias,1582~1649)奉南明福王之命前往澳门求援,受到澳葡当局的隆重接待。由于福王政府旋即覆亡,毕方济又向建立在福州的唐王政府表示忠诚,与信奉天主敎的太监庞天寿一起去澳门购炮请兵。葡萄牙人予以积极的支持,给他们提供了一批大炮,还选派了300名士兵。唐王政府则同意将对面山下的一块地方作为耶稣会士陆若汉的墓地,开始了葡人居留对面山的历史。不久,唐王政府被清军消灭,庞天寿就带这支葡萄牙军队去投奔建在桂林的桂王政府。葡萄牙的军事援助对于桂王政府的抗清起了很大的作用,多次击退清军,同时,耶稣会士也积极地在南明君主中传播天主教,南明君主纷纷皈依天主,太后、皇后及太子均入敎。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久病的太子在受洗后恰好病愈,王太后还派庞天寿前往澳门,请求耶稣会的司铎们举行弥撒大祭。10月17日,庞天寿入澳,各炮台鸣炮致敬,修道士们列队出迎。10月31日, 圣保罗敎堂为南明王室隆重地举行弥撒,弥撒结束,澳门总督又设宴款待使者,还赠送火枪100支作为给桂王政府的礼物。桂王政府也因之答应永远豁免每年500两的地租银,并豁免澳葡数年的船舶饷税。澳葡政府与南明政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至桂王政权的最后灭亡。
澳葡与南明政权的关系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曾随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过北京、南京的天主教传教士郭居静回到澳门。1606 年初,澳门传出流言说,耶稣会士勾结葡萄牙人、荷兰人和日本人,要杀在澳的中国人,然后用武力征服中国,并拥戴郭居静为皇帝。这一谣言迅速传遍全澳,使中国居民十分惊恐,纷纷返回内地,澳门仅剩下葡人及黑奴。两广总督戴耀闻知,亦很紧张,急忙下令调集军队,准备防御;并断绝与葡人的一切贸易,禁止将粮食运入澳门。澳门得不到粮食, 很快就出现严重的粮荒,澳葡当局急忙派出一个“最谦恭”的代表团, 去向戴耀表白并无入侵之事。经过各方调查,并派人招见郭居静和参观全澳的教堂、旅店、医院等,证实无战事迹象。于是,紧张局面得到缓和,中外贸易也恢复了正常状态。
郭居静事件
17世纪初澳葡守军击败荷兰海军进犯澳门的一场战斗。葡人来澳不久,荷兰亦觊觎澳门。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荷兰数次向明政府提出借地通商的要求, 均被拒绝。又于1601年和1604年两次进攻澳门,均未成功。1622年(明天启二年),荷兰大举侵澳,出动巴达维亚8艘战舰,并联合舰长苗活的4艘战舰,配备巨炮60 门,士兵1000人, 由荷兰提督赖啫臣(Kornelis Reyerszoon)统率,于6月10日出发,直奔澳门。6月21日,荷舰抵澳门海面。当时澳门守备力量仅50名火枪兵,100多名能执武器的土生葡人和三座配备不全的炮台。6月24日破晓,荷兰军舰猛轰嘉思栏炮台,炮台守军全力回击,当即击毁一艘。赖啫臣即率800名精锐部队在㓥狗环一带登陆,葡军凭借新挖战壕向荷军反击,赖啫臣腹部中弹返回,命卢芬(Hans Ruffijn)代他指挥。荷军在卢芬上校的指挥下很快占领龙环村、龙田村一线,被大龙泉、二龙泉汇合的坑水阻挡。葡方的伯多禄炮台发炮轰击,命中荷军火药车,使荷军死伤惨重。这时, 澳葡中日贸易船队司令萨门托(Lobo Sarmento de Carvalho)也亲临前线,并发出反攻命令,葡军、市民、修道士及黑奴们一起出击,特别是黑奴作战勇敢,奋不顾身,当场击毙卢芬,荷军全面崩溃。是役,荷军死136人,伤126人,其中11名校级军官,死伤的日本人和印尼人也达数百人,还有一名上校及一批士兵被俘。葡方伤亡极轻。澳门葡军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空前大捷,澳葡当局将6月24日定为澳门城市日。
荷兰进攻澳门
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是明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明朝政府担心让外国商船直接停泊在广州,会对省会安全构成威胁。于是,在正德年间将市舶司的“泊口”(即外国船只的停泊港口)由广州移到电白县。由于电白县不是传统的对外贸易港口,不利于中外贸易的正常往来,东南亚各国商人,于是集结于香山、东莞、新宁县各澳,而聚于浪白澳者尤多。但浪白澳风高浪大,水土甚恶,难以久驻,而澳门则比较合适。广东当局遂于1535年(嘉靖十四年)将市舶司泊口迁移至香山境内的濠镜澳,澳门从此开埠。葡萄牙商人贿赂指挥黄庆(又作黄琼),得以在澳门沿岸停泊船只,进行贸易。
广东市舶司泊口迁澳
1574年(明万历二年),明朝政府在澳门半岛与内地相连的沙堤——莲花茎的中段(今关闸马路中段),设置关闸一事,史称“茎半设闸”。此座中式城楼形式的关闸,位于澳门与内地之间的险要处,扼内地通往澳门的陆上咽喉。开始时每5日开启一次,设官兵把守,成为限制民夷出入之要隘。后逐渐成了一个重要关卡,至清代则由几日开启一次变成日日开启的“官关”。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为“关闸汛营”,由前山派兵驻守。至道光年间(1821~1850)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时,关闸更由重兵镇守。后来,关闸变成了边界,不仅限制洋人出入境,更禁止居澳葡萄牙人擅自越过关闸到前山打鸟。1849年的关闸事件中,关闸城楼首次被葡兵占领,延至1870年(清同治九年),澳葡当局竟将关闸城楼拆毁,夷为平地。莲花茎古关闸存世近300年,只余关闸城楼刻着“关闸门”3个字的匾额,迄今仍镶嵌在民政总署大楼入口大堂的墙上作为古关闸的唯一证物,也成为殖民扩张的历史见证。
莲花茎建关闸
朱印船即指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至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间持有幕府将军朱红印执照、可以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商船。1608年11月30日,一艘日本“朱印船”的船员在澳门的码头上与葡萄牙人发生纠纷,接着,他们上岸寻衅,打伤了前来劝解的澳葡官员。澳葡中日贸易船队司令佩索阿(AndréPessoa)和愤怒的士兵、市民一起进行反击,杀死、俘获近百名日本船员。1609年秋,消息传到日本,日本政府决定惩罚正在长崎进行贸易的佩索阿。他们调集军队于1610年1月3日对佩索阿的船队发动围攻。战斗持续四日,直到1月6日晚, 最后,佩索阿点燃船上的火药库将自己连同价值上百万的金银和近3000担生丝全部炸沉海底,事件遂告平息。
朱印船事件
1580年(明万历八年),居澳葡萄牙人擅自选举首席法官,并在当地实施葡萄牙法律。1582年新任两广总督陈端奉朝廷之命,前来查办这一事件。陈瑞先传令澳葡地方长官,即中日贸易船队司令米兰达(Aires Gonsalves de Miranda)和萨(D. Leonardo de Sá )主教,前往两广总督驻地肇庆。澳葡派出与中国官员关系密切的司法官本涅拉(Mattia Penella)和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作为代表去与总督周旋。在参见陈瑞时表示,居澳葡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中国皇帝的顺民,并承认两广总督殿下是他们的保护者,恳请总督对他们加以扶助及慈爱。接着又把随身带去的一批天鹅绒、水晶镜等总值超过1000金币的厚礼送给陈瑞。于是陈瑞便吿诉他们可以在澳门继续居留,但必须服从中国官员的管辖。
陈瑞受贿事件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