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6/24
更新日期:2019/06/24
讀阿正《昔日風情-漫畫澳門街》,趣味盎然,看到其中一幀“九子連環”攤檔畫圖,描繪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流行的鐵線製的迷宮遊戲,引起我的回憶。往昔常在街頭見到“九子連環”地攤,檔主坐在攤檔旁邊矮櫈上,拿着小鉗鐵線,埋首製作“連環扣”玩品。這是一種民間傳統玩意,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廣東流行,原來形式只有“九子連環”“五子連環”等數種鐵線環,由一條長鐵線扣上,測試玩者的智力,將“環”和“扣”解拆開來,因此後來有人稱之為“智慧環”。 隨着時代發展,適應顧客需求,這種玩品不斷創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形式已有千種之多,除圓形、三角形、五指山、“柴落”等外,還有龍、鳯、蜈蚣、“壽”字等,形象美觀生動,線條結構複雜,環扣解拆難度更高。記得廿多年前,有一位檔主將平面設計的單車環,改製立體三輪車環,輪子會轉動,形態迫真,而車工像則設計成“扣”,環扣能穿能拆,心思巧妙,這些玩品可供遊戲,也可作工藝小擺設。從事這行業的人不多,長期以來常見只有一、二人,依頼製作智慧環為生艱難,後繼乏人;年前見到一攤檔,檔主是個中年漢,似屬新移民。上世紀六十代年間,一位檔主曾在雀仔園居處,設帳授徒,每人每月學費只收十數元,前後招收學員共逾百人,但是學員都因學製連環扣時,磨損手掌,捱不了苦,不足一月,都陸續退學。
九子連環測試智慧
阿正漫畫集《昔日風情一漫畫澳門街》中,有一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常見的“麵粉人”圖畫,生動有趣。所謂“麵粉人”,即是用麵粉製作的“公仔”,與紮作彩燈、編織蚱蜢之類一樣都是民間手工藝。數十年來,靠捏麵人這種手藝謀生的人不多,偶爾在街頭見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一位老伯長期在中區新馬路附近橫街擺檔,像往昔所見的一樣,他也是掮着一個木箱,在街邊擺設,就製作、營業一起進行,吸引不少人尤其是小孩子圍觀。這位老伯坐在檔子裡,埋首創作。只見他隨意擷取不同顏色的麵團,搓搓捏捏,互相配搭,黏在竹枝上,很快就捏成一個色彩繽紛的栩栩如生的“公仔”,受人讚賞。他的手藝熟練,憑着心思,竟然賦予麵人以生命,形神畢露。捏麵“公仔”,過往多是關雲長、武松、仕女等古代人物及三數種花鳥形象。然而,手工藝人以傳統題材製作的“公仔”,缺少新鮮感,減少吸引力,隨着社會發展和顧客需求,也要創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檔口上出現了警員、超人、叮噹、忍者之類新形象“公仔”。這種“公仔”過往有一個缺點,只能擺放三數天,失去水份,就會硬化散裂;後來改善原料,保證“公仔”耐擺不變。靠這門手藝謀生不易,後繼乏人。據阿正在畫集中説,一位捏麵人師傳除在街頭擺檔外,也為酒樓做些麵粉小擺設。前數年,前澳葡政府曾經邀請這位師傅赴葡表演捏麵人手工藝,宣傳澳門文化,而今又告聲沉影寂了。
捏麵人已聲沉影寂
讀阿正《昔日風情-漫畫澳門街》,趣味盎然,看到其中一幀“九子連環”攤檔畫圖,描繪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流行的鐵線製的迷宮遊戲,引起我的回憶。往昔常在街頭見到“九子連環”地攤,檔主坐在攤檔旁邊矮櫈上,拿着小鉗鐵線,埋首製作“連環扣”玩品。這是一種民間傳統玩意,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廣東流行,原來形式只有“九子連環”、“五子連環”等數種鐵線環,由一條長鐵線扣上,測試玩者的智力,將“環”和“扣”解拆開來,因此後來有人稱之為“智慧環”。 隨着時代發展,適應顧客需求,這種玩品不斷創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形式已有千種之多,除圓形、三角形、五指山、“柴落”等外,還有龍、鳯、蜈蚣、“壽”字等,形象美觀生動,線條結構複雜,環扣解拆難度更高。記得廿多年前,有一位檔主將平面設計的單車環,改製立體三輪車環,輪子會轉動,形態迫真,而車工像則設計成“扣”,環扣能穿能拆,心思巧妙,這些玩品可供遊戲,也可作工藝小擺設。從事這行業的人不多,長期以來常見只有一、二人,依頼製作智慧環為生艱難,後繼乏人;年前見到一攤檔,檔主是個中年漢,似屬新移民。上世紀六十代年間,一位檔主曾在雀仔園居處,設帳授徒,每人每月學費只收十數元,前後招收學員共逾百人,但是學員都因學製連環扣時,磨損手掌,捱不了苦,不足一月,都陸續退學。
九子連環
阿正漫畫集《昔日風情一漫畫澳門街》中,有一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常見的“麵粉人”圖畫,生動有趣。所謂“麵粉人”,即是用麵粉製作的“公仔”,與紮作彩燈、編織蚱蜢之類一樣都是民間手工藝。數十年來,靠捏麵人這種手藝謀生的人不多,偶爾在街頭見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一位老伯長期在中區新馬路附近橫街擺檔,像往昔所見的一樣,他也是掮着一個木箱,在街邊擺設,就製作、營業一起進行,吸引不少人尤其是小孩子圍觀。這位老伯坐在檔子裡,埋首創作。只見他隨意擷取不同顏色的麵團,搓搓捏捏,互相配搭,黏在竹枝上,很快就捏成一個色彩繽紛的栩栩如生的“公仔”,受人讚賞。他的手藝熟練,憑着心思,竟然賦予麵人以生命,形神畢露。捏麵“公仔”,過往多是關雲長、武松、仕女等古代人物及三數種花鳥形象。然而,手工藝人以傳統題材製作的“公仔”,缺少新鮮感,減少吸引力,隨着社會發展和顧客需求,也要創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檔口上出現了警員、超人、叮噹、忍者之類新形象“公仔”。這種“公仔”過往有一個缺點,只能擺放三數天,失去水份,就會硬化散裂;後來改善原料,保證“公仔”耐擺不變。 靠這門手藝謀生不易,後繼乏人。據阿正在畫集中説,一位捏麵人師傳除在街頭擺檔外,也為酒樓做些麵粉小擺設。前數年,前澳葡政府曾經邀請這位師傅赴葡表演捏麵人手工藝,宣傳澳門文化,而今又告聲沉影寂了。
捏麵人已聲沉影寂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