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8-9月,澳門望廈村合鄉紳耆在觀音古廟旁創的建城隍廟竣工。澳門政府自向澳門半島北部村莊展拓以來,設街燈,派綠衣,訂門牌,征公鈔。獨望廈一村,眾志成城,知意而守,屢與葡抗,故獲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譽贊。望廈村紳耆為壯盛民氣,昭彰報應,攝人心而正風俗,遂發動捐款在望廈一鄉村中建一城鎮方能設立的“城隍廟”,以紀念先人保衛社稷之功。城隍廟主祭壇供奉城隍神像。右邊為洪聖大王,左邊則為張王爺。[1]城隍,為地方守土之神,專司幹城冥獄之責,其官階與縣府相埒。中國古制,京都郡縣之大城鎮,始能設城隍廟。而望廈門村為澳門一小小村落,居然也獲准修建城隍廟,其原因恐怕與望廈村曾經是香山縣丞的駐地有關。 


[1]《倡建城隍廟碑誌》,轉引自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383—402頁;文德泉(Manuel Teixeira):《澳門眾廟》,載《文化雜誌》第56期,2005年;《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候補知府富純等為遵查澳門地界等情並嚴防葡人侵佔事稟文》,第275—277頁。按,此碑王文達先生錄於《澳門掌故》第75—76頁,其錄文稱:“我望廈鄉民知守意團,團體獨固,深堪嘉尚。”譚世寶據澳門文化局提照片錄文作“旺廈鄉民知守意,團體獨固,深堪嘉尚”,知王碑錄文衍一“團”字,遂使學界衍生一“望廈村民知守意團”之抗葡組織之誤說。此碑中的“張王爺”很可能就是兩廣總督張之洞。望廈人之所以為張之洞立“生祠”,主要是感謝他曾經向朝廷奏請表彰望廈鄉民抗葡守村之意舉,並且張之洞一貫主張對澳葡持強硬態度,反對將澳城以外土地交葡人管治。據稱,當年建城隍廟時,鄉紳還在其後園設有一小石亭名“遂亭”,寓指“望廈鄉人申請立城隍廟並供奉張王爺之心願順遂得成”。參見金豐居士:《望廈城隍廟》,載《新報》2007年10月4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