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陳炳謙,香山縣下恭都黃茅斜村(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梅溪村)人,生於澳門。富商、慈善家。 炳謙早年隨兄長前往上海打拼,初做絲茶進出口貿易,後在祥茂洋行工作。該洋行經營“祥茂牌”肥皂而出名,被列入“五大洋商洋行”。 經過30多年奮鬥,炳謙成功躋身上海巨富行列,搬進華山路富人區。他是投資房地產最多、置產最廣的房地產大業主,成立申達經租處,經租包括大樓、公寓、倉庫等房屋845幢。 民國初年至20世紀30年代,炳謙擔任廣東旅滬兩大同鄉組織——廣肇公所董事以及粵僑商業聯合會會長,人稱“閘北士紳”,德高望重,名耀上海灘。 炳謙一生行義,結交很多朋友。他擁有中國、葡萄牙雙重國籍,一度遭到公開質疑。 1910年,中國北方災害不斷,來滬災民絡繹不絕。炳謙長期支持閘北和虹口的社會公益事業,設立收養災民的工藝所,開辦初小學,讓災民子女能夠讀書。他投資20萬元,支持閘北商辦水電專案。在反袁期間,他組織參與抵制擠兌銀行活動,維護當時金融穩定。 同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鼠疫襲擊虹口一帶,市民在惶恐中失去理智,與政府官員發生火拼,使得本來混亂的防疫工作陷入僵局。炳謙在中間調停時,率先提出一個大膽設想——馬上設立一家防疫醫院。與政府幾天交難,他得到主管部門“四天之內建立醫院”的回覆。短短幾天,南洋公司八萬兩,廣永盛號三萬兩,廣發源號二萬兩,陳輔臣1.5萬兩,陳炳謙1.5萬兩,先施公司一萬兩……炳謙讓奇跡發生了,各界商業富豪慷慨解囊,一個符合各項標準的防疫醫院(今為上海傳染病醫院)如期在四天內改建建成。 1919年2月,粵連年頻發水旱災害,災變迭至,出現米荒。此次米荒為數十年所未有現,饑民遍野,慘不忍睹。炳謙決定救災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思考一個萬全之策,大力支援家鄉人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炳謙想到年前成立的粵僑商業聯合會,這是他等廣幫商人在廣肇公所的基礎上發起成立的組織。廣肇公所是一個老牌的民間團體,徐潤在上海創業時成立。 1918年上半年,霍守華、馮少山等廣肇公所新派人物與一眾元老意見不合,廣肇公所陷入分裂狀態。炳謙作為廣肇公所董事,非常讚賞新派人物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他並不希望廣肇公所從此分裂。社會動盪時期,廣幫商人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商業團體,來鞏固幾十年來在上海取得的成就。於是,粵僑商業聯合會這個純商業組織應運而生。成立當天,潮州會館、潮州糖雜貨聯合會、雜糧幫慎守堂、進出口幫裕安堂、糖雜貨幫廣安糖、綢布幫守經堂、皮木幫慎安堂、肇慶同鄉會、南海會館、順德會館、三水勇義堂、東莞保安會館等都來慶賀。廣肇公所新舊派人士送來了賀儀,並極力要求炳謙繼續擔任廣肇公所的核心董事。 炳謙說幹就幹,分別給廣肇公所舊派人士黃式如、馮少山、唐紹儀掛了一個電話。第二天,他們分頭行動起來。 1919年,南北軍閥爭個你死我活,各種政治勢力此起彼伏,外國瓜分中國,步步緊逼。在國將不國之際,由政府來組織救災絕對是行不通的。經過簡單討論,炳謙決定單幹,很快組織一個以上海為中心的民間平調網絡。 今次從蘇皖地區將大量的糧食運回廣東,並非易事。世界大戰剛結束,西洋各國因糧食短缺,搶米風潮不斷,各國買辦已把目光瞄向了長江沿線的產米區域。國內南北軍閥對峙,軍糧短缺,地方軍政府更不會輕易地將糧食這一戰略物資拱手讓人。當時《申報》報導,廣東政府曾向上海總商會發來200張免稅護照,希望江蘇政府能對平調米放行,並進行稅收優惠,但很快江蘇省政府以議會未通過為由,否決這一請求。平調之難,早在意料之中。 3月7日,炳謙在二百餘人參加的粵僑商業聯合會特別會上宣佈,首批超過二萬石(16000袋,每袋140斤)的平調米已採辦完成。他和黃式如通過個人關係辦來“米照”(當時糧食外運,需要辦“護照”),向輪船招商局租定的船隻已駛向蕪湖裝貨,第一批平調米,最快月中可運送到災區。 散會後,炳謙親自向由廣州南洋煙草公司簡照南兄弟、廣東滙豐銀行買辦陳廉伯等發起的糧食救濟委員會,發去一份電報。簡照南、陳廉伯接到電報後馬上會意,很快在當地報紙上,將蘇米即將抵粵的消息公諸於眾。雖然幾十萬饑民仍處於奄奄待斃的慘境,但平調米的消息,卻如一種神奇的力量,穩住了每天都在不斷瘋漲的米價。 首批米運抵廣州不久的一個晚上,粵僑商業聯合會在上海虯江路上海大戲院義演。炳謙率先上台,熱情洋溢地向三千多名鄉紳名流發表演說,稱首批平調米到達廣州後,廣州米價日跌,雖斗米千錢,諸位個個功德無量。演講剛結束,助手立刻走上前去跟他耳語了一番,他的臉立刻沉了下來,但為不掃諸位鄉紳的興致,他帶頭唱了一段粵曲。深夜12點,義演散場。炳謙回到家後難以入睡,助手帶來的消息就是最近一直困擾他的問題:除首批平調米成功運抵廣州外,之後陸續運出平調米,仍被海關扣押著。對此,炳謙其實早有防備。在租用船隻時,他所選船號不是輪船招商局,就是叫得起大名的洋行貨輪,或直接租用掛著洋人國旗的外國輪船。如此大規模往外運糧,不免引起各方的猜疑。尤其是北方軍閥,對廣東商幫支持孫中山革命軍政府,更是懷恨在心。掛著洋旗的商船,看來也走不通了。 宋子文、李宗仁、杜月笙、張謇、蘇葆笙……很快,炳謙想到這些響噹噹的人物,他們或許能幫上忙。不知是給面子這些大人物,還是給錢消災,抑或是北京、上海、廣東各地要求放行平調米的請願活動不斷爆發,給當局施加壓力,後來被阻的平調貨輪,都放行了。之後,每隔一周,廣州到達一船平調米,災情很快得到緩解。為保證平調米公平發放,廣東糧食救濟會派專員對平調米收磅入倉,並派專員收發,成立稽核部。之前成立各種平調公所,全歸糧食救濟會管理。當時,炳謙被選為救濟會名譽總理。他再一次發揮自己的正能量,建議糧食救濟會在每一處發放點,豎起捐款大戶的商號或會旗。一時間,社會好評如潮。那些鄉紳名流心裡舒坦,捐款時出手更大方了。 1919年4月,知名人士徐固卿聯合胡漢民、吳鐵城等發起善後協會,4月20日抵達上海,與滬上粵商翹楚進行商討。胡漢民將在粵地看到的情形悉數道來,辛亥革命以來,多個省軍隊集中在廣東,稅收繁重到了極點,使當地民窮財盡。社會治安更是混亂,盜賊勒索搶砸橫行,運輸不通、商販絕跡;政府官吏還魚肉百姓,許多大商巨賈投奔洋人旗下,或避難港澳等地,民不聊生。當時記者就此問題,請會長炳謙發表看法。炳謙說:以上痛苦比米荒更甚!並贊成善後協會擬定的包括禁賭、治河、裁兵等事宜。隨後,他又表示,即將到來的5月正是廣東青黃不接之時,平調大米將源源不斷運往廣州。 在炳謙等領導下,粵僑商業聯合會堅持不懈,堅持了數月,籌集資金上百萬元,共採辦36萬石蘇皖大米,分14批運抵廣州,最終成功幫助鄉親應對了這次百年不遇的米荒。歷史上民間團體為平災荒,組織多次糧食平調,但此次大規模平調,堪稱空前。 炳謙積極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粵僑商業聯合會認購南京國民政府發行的二五庫券達十萬元。 孫中山去世後,炳謙被推舉為赴粵參觀的首批代表,因事未能成行。 1938年7月,炳謙在澳門去世,終年78歲。 宋子文、吳鐵城、杜月笙、馮炳南等寓居澳門名人組成治喪委員會,宋子文題“典型猶在”,李宗仁題“潛德幽光”,杜月笙題“蓬島歸真”,這是對陳炳謙一生行善最好的注腳。[1]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以傷兵醫院名義,在報紙上刊登啟事,呼籲各界人士踴躍捐輸。陳炳謙向中國紅十字會捐助一萬銀元,並借一輛大汽車給紅十字會和粵商公立兩醫院,用來救護傷兵。[2] 陳炳謙娶有妻妾六個,生育子女多個。後來,其子女不斷為遺產之事發生糾紛。[3]陳炳謙兩個兒子在上海曾遭到綁架。[3][4] 現存陳炳謙之子長子陳木、次子陳勝的兩間大屋,都在珠海市梅溪村。[5] 1930年,陳炳謙豪宅在上海華山路與烏魯木齊中路交叉處(近華山路)一側,建造一幢保存較完整的中國傳統宮殿式住宅。無論在建築造型,還是色彩運用,其藝術處理水準達到日臻完善的程度。首先屋頂、牆身、台基三部分組合而成的建築形體構圖方式,使中國古建築造型達到了功能、結構、藝術的完美統一。這把具有中國古建築特色的“三段式”構圖的三個要素完全表現出來,屋頂採用重簷清代大式建築中的廡殿大屋頂,微微向上反曲的屋簷,屋頂轉角處的起翹,以及屋面舉折形成的柔美的屋頂曲線,展示出一種穩定、舒展、飄逸的形態。屋面鋪蓋綠色的琉璃瓦,顯得清麗而宏偉。 陳家人一直居住至上海解放前夕,後移居香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房管部門接管陳炳謙豪宅,現作上海華山醫院化驗樓使用。[6] 現錄陳炳謙賀潘飛聲(1858-1934)60歲壽誕的對聯一副:[7] 歲曆大撓一甲子; 詩同故里十先生。 [1]《陳炳謙與史上最大民間平調》,載“中山網",2012年3月15日,http://www.zsnews.cn/Culture/2010/09/12/1516356.shtml。 [2]陳麗鳳等:《上海抗日救亡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64-165頁。 [3]馬學強、張秀莉:《二十世紀前期買辦及其社會生活狀況研究》,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12期。 [4]許維雍、黃漢民:《榮家企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45頁。 [5]陳素璧:《閘北巨富梅溪義紳尋蹤珠海歷史名人陳炳謙》,載《珠海特區報》,2012年7月15日。 [6]《陳炳謙住宅華山醫院5號樓》,載“新浪地產網"網,2009年12月28日,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09/06/16/26263.html。 [7]《潘飛聲》,載“搜搜百科"網,2012年11月18日,http://baike.soso.com/h42639156.htm。
陳炳謙,1860-1938
曹善業,字子基,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曹有長子。1[與“曹有"條重覆者建議刪除]892年秋,孫中山畢業後,得到曹善業、何穗田及港紳陳賡虞資助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首席義務西醫,創辦西醫西藥。孫中山擬在澳門實施“藥局贈藥”,向鏡湖醫院借款1440兩開辦藥局,此舉得到醫院董事們的積極支持。曹有作為鏡湖醫院早期倡辦者,最具資歷,以他為首簽名作為孫中山借款的擔保人之一,借出相當於鏡湖醫院半年經費的銀兩給孫中山。[1] 對於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宣傳,曹善業盡力相助。[1]他和盧九、陳席儒、吳節薇、宋子衡、何廷光(又名何連旺,字穗田)等澳門知名人士聯名,在1893年9月26日和10月7日在《鏡海叢報》和葡文週報《澳門回聲》刊登“春滿鏡湖”告白,介紹孫中山在澳門的地點、時間、業務範圍及高明的醫術,表彰他的崇高醫德。[2] 1896年,父親逝世後,曹善業接管家業。1890年1月,他將父親創辦的繅絲廠改造為織造匹綢廠。同時,他與何連旺、宋子衡、盧九、陳恆等創辦其祥絲廠,1898年3月,其祥絲廠關閉。曹善業以時寶堂司理人的身份,出價3010元買下其祥絲廠的鋪底、上蓋、機器、家俬等。 曹善業在經商之餘,熱衷於政治和社會活動,1891年任澳葡政府迎接俄國皇太子訪澳公會董事;1894年任公鈔局替理;1895-1896年任公鈔局書吏;1902年任業鈔公會正會員;1894年、1896-1898年任理商局局員等職。 曹善業秉承其父之風,對澳葡政府多有貢獻,得到澳葡政府的嘉許。 曹善業擁有眾多的物業:水坑尾街兩間、白馬行街兩間、天神巷兩間、大炮台街兩間、高尾街一間、十八間(街名)兩間、草堆街四間、爐石塘兩間、趙家巷一間、桔仔街兩間、連興街一間、興隆街一間、連勝街四間、柚果里一間、由義巷34間、下環街六間、黑侄巷三間等。1908年2月,曹善業因欠銀一案,上述物業被按察司按時價估銀43150元。 後來文史學者發現,當時曹善業名下的物業有兩處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草堆街80號”是孫中山當年在澳門創辦的“中西藥局”的舊址,另外一處“由義巷”被確認為當時興中會澳門的通信聯絡點。 1905年,曹善業被推舉為鏡湖小學校長,該校是晚清時期最有影響的華人學校。[3] 1908年3月23日,因居住澳門業主曹善根、曹善麟(兩人均為曹善業弟弟),控告曹善業欠銀,將他名下物業於是日估價出投招買,包括水坑尾街、白馬行街、大炮台街、草堆街、天神巷、由義巷等物業80餘處,總共約值銀50200元。[4] 1924年,曹善業去世,年僅59歲。 曹善業的弟弟曹善允是香港律師、社會活動家;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1915-1916年,曹善允在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他又發起組織創辦民生書院,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5] 2[有關內容與“曹善謙"條重覆,建議刪除]008年初,在珠海鳳凰山公路隧道附近,發現了曹子基(善業)夫婦墓。曹子基墓碑身寫著“皇清誥授資政大夫顯考諱善業號子基曹公府君之墓”。資政大夫為清代文官正二品官銜。在墓葬遺址發現一塊“聖旨”碑,屬於曹子基夫婦墓的“奉天誥命”碑,碑額為“聖旨”二字。 2011年6月27日上午,曹善業第十五子曹思泉(軍)四個兒女一行,專程從廣州回到珠海市博物館,對珠海文保工作者對其先輩曹子基夫婦墓的發現和搶救性保存,表示衷心感謝。[6] 曹思泉於2013年1月3日逝世,終年96歲。[7]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3-174頁。 [2]《曹氏家族資助孫中山澳門開辦西醫》,載《珠海特區報》,2011年9月21日。 [3]《澳門曹家》,載“族譜錄紀念網",2013年6月1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30088。 [4]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53頁。 [5]《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3年6月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6]《祖籍珠海的澳門商人,曾資助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曹子基後人珠海尋根》,載“珠海視窗"網,2011年10月16日,http://info.zhuhai.gd.cn/News/20110629/634449361873687664_1.aspx。 [7]《厚德傳世》,載“族譜錄紀念網",2011年12月3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69141。
曹善業,1865-1924
陳滿,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澳門醫學、文化界名人。[1] 20世紀20年代,陳滿在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讀書,後轉讀光華醫院。畢業後,他在廣州《越華報》工作,主持該報“醫事專版”。之後,他在澳門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同時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創辦澳門大專教育基金會,積極致力於文化事業。 1950年3月8日,陳滿創辦愛國刊物《新園地》,擔任社長。《新園地》原為“新民主協會”會刊,出版時編者只注“澳門新民主協會出版委員會主編”,最初附在《大眾報》內發行,雙週刊,四期後改為旬刊,正式單獨對外發行,1955年改為週刊發行。《新園地》屬於文藝刊物,最初為免費派發,後改為消息類報章,傾向於時事論述。文藝不是報紙的主流,且刊物定出售價,如1955年為例,每份零售價一毫,訂閱每月三毫。《新園地》等刊物對澳門文學新秀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作用,培養不少文學新苗。[2]1950年,濠江中學在熱心愛國人士支持下,擴大校董會,由陳滿擔任董事長,將中學部擴遷到亞馬喇馬路三號,1952年興辦簡易師範班,1951年創辦高中部。[3] 1964年,柯麟醫生受聘為鏡湖醫院院長;1948年以柯麟等校友為首,組織中華醫學會澳門分會(今澳門中華醫學會),成為澳門杏林的中流砥柱,澳門華人西醫團結在中華醫學澳門分會的周圍。50年代,陳滿和邵昆侖等校友協助澳門工聯創辦澳門工人醫療所。1987年3月,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成立,是陳滿和饒不辱、譚煥容、梁秀珍、梁志輝、邵昆侖、李保民等120多位校友籌組成立的群眾性醫學專業團體,成為中山醫科大學中國境外第一個校友會,其中不少是各專科主治、主任醫生、教授及院長等。該會宗旨是發揚母校優良傳統,加強與國內外各地校友的聯繫,交流訊息和學術,團結本地同業人士,共同推動本地區衛生保健事業。[4] 陳滿歷任中華醫學會理事長、《新園地》社長、澳門同善堂名譽主席、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江門政協委員、新會同鄉會副會長等職,為澳門醫療衛生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1]陳滿的外孫梁維特連續出任三屆澳門行政委員會成員。[5]1990年1月,陳滿在澳門鏡湖醫院病逝,終年84歲。[1] 2012年11月9日,澳門歷史檔案館首次與民間團體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合辦的“‘仁心‧博濟’歷史圖片展”舉行開幕式,展出圖片逾300張,包括深受尊崇的柯麟、陳滿、饒不辱、譚煥容等中山醫校友的事蹟、澳門主要醫療機構的發展過程,及醫護人員的學術交流活動等,體現近80年來澳門醫學界和社會的發展。[6]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9頁。 [2]呂志鵬:《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57頁。 [3]《濠江中學》,載“新榜網",2010年11月12日,http://jiaoyu.xooob.com/xssj/200911/395423_1034291.html。 [4]《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載“中山大學校友總會"網,2012年12月12日,http://alumni.sysu.edu.cn/suaa/showNews.do?lmid=c8040&newsId=5705。 [5]永逸:《華澳人語》,載《新華澳報》,2011年6月20日,http://www.waou.com.mo/wa/2010/07/20100726a.html。 [6]《仁心‧博濟歷史圖片展》,載“開幕澳門民航學會"網,2013年5月25日,http://www.macau-airport.com/cn/node/7996。
陳滿,1906-1990
畢漪汶,女,原籍廣州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生於香港。澳門教育家。[2]澳門富商畢侶儉與元配妻子所生的女兒。[3] 漪汶少年時代入讀澳門粵華中學,高二後轉讀培正中學。受粵華中學廖奉基校長的影響,在進步同學介紹下,她參加“群學社讀書會”,開始閱讀蘇聯進步小說,對新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她經歷日寇侵華的磨難,與同學輾轉回到內地求學,1949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同年,她回到澳門,在朋友支持下,接辦經濟困難的東南學校。東南學校建於1949年,已有60多年歷史,發展成為具備從幼稚園至高中完整規模的學校,學校發展每一步,都浸透了漪汶的心血。她竭盡心力為澳門培育良才,深得東南學校教師、家長、校友和學生的愛戴,凝聚成“愛國、愛澳、愛校、愛家”的東南學校精神。為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她在東南學校升起了五星紅旗,東南學校成為澳門第一批升起五星紅旗的教育機構。 1997年,漪汶成立“東南教育促進會”,註冊為法人團體,她把用自己名義註冊、有近五十年歷史的東南學校所有財產交由該會管理。這一義舉,獲得澳門各界社會的讚揚和欽佩。 為了教育事業,漪汶鞠躬盡瘁,終生不嫁。她不僅對教育事業傾注畢生的心血和精力,而且對澳門整個教育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1949年開始,她參加澳門中華教育會工作,歷任監事、理事長,2004年起擔任副會長,為澳門教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為澳門繁榮穩定作出傑出的貢獻。1982-1994年,她擔任中華教育會理事長。期間,她與全體同仁同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為教師爭取提高其專業地位,為教師爭取合理的待遇,為在職教師爭取到專業文憑課程;改建教育會大樓,發展會員文體福利工作,關心老年教師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 198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漪汶擔任委員,與其他委員一起承擔制定頒佈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歷史使命。1993年1月起草委員會召開的第九次全體會議,正式通過澳門基本法(草案)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設計方案。她成為澳門特區區旗設計意念最早的提起人之一。她參加澳門基本法協進會,在後過渡期積極進行宣傳和推介基本法活動;歷任廣東省第六屆、七屆、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又任第二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澳門語言狀況關注委員會委員等職。 漪汶熱心辦學,關心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尤其對澳門慈善事業及內地偏遠貧困地區捐資助學。她擔任澳門大專基金會會董兼監事長、澳門中華總商會教育顧問、澳門鏡湖慈善會名譽董事、中山大學澳門校友會永遠會長等職;[1]1988年榮獲澳葡政府教育勞績勳章;2003年榮獲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功績勳章。 2006年,漪汶去世,終年82歲。2007年4月24日,行政長官何厚鏵出席畢漪汶銅像揭幕儀式。[4] [1]《畢校長回顧》,載“東南學校"網,2012年2月10日,http://www.tongnam.edu.mo/system2/school.php?fid=2&tid=2。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0-811頁。 [3]鄭振偉:《鄺秉仁先生與澳門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33頁。 [4]《行政長官何厚鏵出席畢漪汶銅像揭幕儀式》,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網,2007年11月24日,http://www.gcs.gov.mo/showCNImage.php?DataUcn=6538&PageLang=C。
畢漪汶,1924-2006
陳克夫,祖籍廣東台山,生於澳洲。澳門白鶴派掌門。 克夫幼時回國,入讀廣州體育學校及培正分校,曾跟白鶴派宗師吳肇鐘習武,並師從鄺本夫學白鶴派拳術,兼擅西洋拳術;抗戰時期任職於香港國民大學任體育及拳術教師。 1952年,克夫在澳門創立泰山健身學院。[1] 1954年1月17日下午,在澳門的“新花園”舉行一場“創世紀”的功夫比武擂台賽——“吳公儀、陳克夫國術合演”,由澳門總督史伯泰的夫人剪綵,何賢主持大會並任總評判,著名電影演員張瑛任司儀。賽前,由粵劇界名伶鄧碧雲演唱《嫦娥應悔偷靈藥》、何非凡演唱《風雲訪情僧》、馬師曾與紅線女演唱《馬牛聯婚》。4點15分,比武正式進行,由吳公儀與陳克夫對決。 吳公儀,字子鎮,河北省大興縣人,吳式太極拳祖師吳鑒泉先生長子,香港鑒泉太極拳社社長,當年53歲。第一回合,只見克夫首先用拳向吳公儀面部擊去,他微微閃過,還拳向其還擊。克夫一邊繞彎,又是一拳向吳公儀左面部進襲。吳公儀一躲,左唇被其擊中,面部有血滲出。跟著克夫一個“回手”落在吳公儀頸部。吳公儀不留意有此一著,倒退兩步,伏於台上之繩邊。克夫未有向前襲擊。吳公儀馬上恢復反應,一個箭步,就向克夫臉部迎面一拳,中了克夫之鼻,左邊即有血滲出。 第二回合,克夫鼻血已止,兩人拳頭更密,各作上中路進擊。吳公儀胸部又中了兩拳,但克夫的肩部及頭部也被擊中,他右手伸出時,亦被吳公儀在其小臂骨連連敲擊。一秒左右,克夫突飛起右腳。大會眼見場面趨向惡化,電鈴大鳴。總裁判何賢即召集評判員作緊急商議,經一度洽商後,議定作不記名之投票。當時投票之評判員梁昌、梁國榮、彥光、劉法孟、李劍琴、董英傑六人,開票後有四張是應停賽,一張是應暫停賽,一張是吳公儀勝。於是,何賢在擴聲器高聲宣佈“比賽停止”。最後裁判宣佈“雙方不勝不負不和”終止賽事,比武籌得27萬元善款。兩人之後成為好朋友。 克夫比武時34歲。之後,他致力弘揚中國國術,並將之推廣至世界各地,澳洲、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大馬、意大利、以色列等地開設分館,桃李滿門。他早年移居海外,晚年回到澳門定居。武林中,克夫與鄺本夫、陸智夫被稱為“白鶴三夫”。[2] 2013年7月27日,克夫因急性腎癌,在澳門鏡湖醫院辭世,享年95歲。 8月17日,陳家在紅磡世界殯儀館,為陳克夫設靈,翌日出殯,靈柩奉往和合石火葬。 藝人郭秀雲是陳克夫的徒弟之一,而郭母馮瑞蘭是陳克夫師妹。郭秀雲說,“三個月前,我和老公到澳門探望他,當時他又吃鮑魚又吃鵝掌,胃口很好,但一個月前收到電話,說他到醫院檢查發現患有腎癌,已是末期"。[1] [1]《澳門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病逝》,載《東方日報》,2013年10月2日,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816/00176_050.html。 [2]薛安日:《太極運動真詮學太極拳必讀》,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第293-294頁。
陳克夫,1918-2013
陳德芸,新會外海(今屬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人。學者。 德芸進邑庫,少有文譽,後從陳子褒先生遊,飫聞萬木草堂緒論,學益進。 1900年5月25日,清政府竟悍然向西方11個最強的國家宣戰,造成“庚子之禍”。德芸怵心憂患,翌年設帳香江,從遊甚眾。1907-1908年,應陳子褒之邀,德芸擔任澳門灌根草堂都講。1914年,為協助鍾榮光先生,德芸進入嶺南學校工作,歷任國文教習、校務秘書、圖書館主任。當時圖書館在格蘭堂一樓東廂,德芸蟄處期間,凡購書登記編目,皆躬任之。1915年,他赴華北募捐書籍,所得甚豐,嶺南圖書館頗具雛型,都是他的功勞。 1928年,德芸因事離開嶺南學校,改任中山大學教職,課餘之時,從事新字典之編纂。以為康熙字典之部首,囿淆雜無序。X法之筆劃多少,亦XXXX。乃發明一種漢字排檢法,用橫直點撇曲捺,一種筆順序列,以筆順為字母,即以筆順先後為字母排列先後。1930年完成《德芸字典》一書。至今嶺南圖書館之書籍編排,亦用此法。 德芸又以歷史名人,每多氏號,學子苦之。因取古今人之別名、原名、字型大小、溢法、爵皇、稱謂、齋舍自署、帝王廟號,逐一列表,得70002條,60萬字,編成巨冊定名為《古今人物別名索引》一書,該書於1937年出版,用者稱便,深受歡迎。 1932年,德芸又回到嶺南學校任教,直到廣州失陷。其弟子馮民德奉養香港,他繼續編書,完成《八股文學史》、《德盧聯話》、《人物別名索續編》等,書成未印。 抗戰勝利後,廣東文獻館聘德芸任顧問兼幹事,他獨處館中,插架千函,顧盼甚樂;空暇時留連書肆,搜購國籍。現今文獻館所集的藏書,德芸出力最大。 1948年夏,德芸患上肺積水病,小癒又發;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晨,在博濟醫院病逝,終年72歲。 門生故舊,深表惋悼。陳德芸的逝世,不僅是圖書館界的損失,也是廣東學界一大損失。 陳德芸早年喪妻,無子,以侄為嗣。環堵蕭然,而終身致力學問不倦,謹嚴行,絕嗜好;思想較先進,治學能採納科學方法,此皆可貴難能。[1] 陳德芸和冼玉清、區朗若整理彙編為老師陳子褒的教育論著《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2] [1]《陳德芸教授事略》,載《嶺南大學校報》,1948年,第71期,第3頁。 [2]楊際賢、李正心:《二十世紀中華百位教育家思想精粹》,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1,第99-103頁。
陳德芸,1876-1948
曹思晃,祖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著名宗教人士。澳門立法局議員曹善榮第四子、曹有之孫。 思晃先在澳門政府公學學習葡文,1910年進入香港聖保羅書院讀書。1913年受洗於聖保羅堂;1919年在廣州協和神科大學畢業,同年,在倫敦會督被冊為會吏。 1922年,思晃被封為牧師,1923年擔任澳洲華人教會主任牧師。[1] 1909年,林護、黃茂林、李維楨三位華人及史超域牧師等商議組織堂會,並在香港中環興建一座禮拜堂。經過兩年努力,新堂落成。1928年1月,思晃牧師被聘為主任,並宣佈聖公會聖保羅堂為一牧區直轄會督。 1928年,思晃與何玉瑛(1898-?)女士結婚。何玉瑛是香港女子基督教會負責人。從這年起,思晃一直主持該堂教務14年,擴展聖堂,發展教友。 1930年,教友人數大增,何玉瑛倡議籌款50000元擴充聖堂及建築牧師住宅。1934年得到何會督的幫助,港府再給地2300尺,擴展順利,聖堂加長40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 1940年,思晃前往雲南講學半年。 1941年12月8日,日寇襲港,12月25日香港淪陷。聖堂變為憲兵講習所,聖堂改在伍廷芳堂聚集,思晃被迫遷居。他被列入憲兵部黑名單,不得不離港赴桂林避難。 1945年8月,抗戰勝利。10月10日,召開和平感恩大會,思晃和何會督等陸續歸來,恢復辦理堂務,各項事務漸復常態。 1958年,教區議會通過選舉牧區議員新例,思晃召開教友大會,宣佈明年施政綱要。這年起聖公會聖保羅堂增設主日早堂祟拜。[2] 1960年5月,思晃退休,由彭牧師接替管理堂務。 思晃歷任國聯會香港分會董事、反對蓄婢會值理、聖保羅男、女校董事等職,他熱心宣道,翻譯見長。世界著名演講家艾迪博士、龔士德博來港佈道,他擔任翻譯,成為香港著名宗教人士。[1]香港前葵芳廉租屋第三座的聖公會思晃學校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思晃夫婦生育兒子曹安邦、曹安民。 曹安邦(Paul On-pong Tso)生於1929年,美國華人生物物理化學家。1949年獲廣州嶺南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理科碩士學位;1955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歷任加州理工學院助教(1952-1955)、生物化學教研室研究員(1955-1961)、高級研究員(1961-1962);巴爾的摩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系生物物理化學副教授(1962-1967)、教授(1967-1973)、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兼教授(1973-1980)、環境衛生學系環境衛生生物學教授(1980年後)。美國生物物理學會、美國生物化學學會、美國微生物學會、美國細胞生物學會、美國癌研究協會等學術團體會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5年應邀訪華,進行學術交流;主要著作有《核酸化學的基本原理》二卷(1974年)《哺乳動物遺傳器的分子生物學》二卷(1977年)等。妻子黃鳳坤。[3] 曹安民(Mark O. M. Tso)是美國Johns Hopkin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眼科及病理學科著名眼科教授。鑒於他對中國眼科學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經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教授簽署,報北京大學校長簽署,經國家教育部部長簽署,作為2009年中國政府友誼獎候選外國專家,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專家局,經友誼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務院批准,決定授予曹安民教授2009年度“友誼獎”。 曹安民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名譽教授、北京大學眼科中心主任、香港眼科醫師學院顧問,前任院長、亞太眼科學會委員,名譽信託人、世界眼科學院第十一講座教授,世界眼科理事會副主席。 1961-1967年,曹安民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醫院任外科實習醫師和眼科住院醫師。完成眼科住院醫師培訓後,1969年進入美國軍隊總醫院病理學院任眼科醫師和病理研究員,完成兩年病理學專科培訓後兼任美國佐治亞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眼科學臨床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1976-1994年,任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醫學院Lions眼科研究院眼科學教授,Ceorgiana Theobald眼科病理室主任,伊利諾州立大學眼耳醫院視網膜黃斑病科主任,伊利諾Lions眼庫主任。1994-1999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講座教授、主任、香港大學眼科名譽臨床教授、香港眼科學院院長及奠基人。 曹安民從海外籌募贊助基金,2001年建造起一座15000平方米北京大學眼科中心大樓,北京大學眼科中心於2001年10月開幕,為病人服務,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聘任曹安民教授為北京大學眼科中心主任。他領導的北京大學眼科中心成為國內重點的眼科中心之一。 曹安民擔任國際眼科理事會副主席期間,經他長期多方面不懈的努力,使中華眼科學會2002年加入國際眼科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成為理事會正式成員。 1992年始,曹安民以中美眼科學會的名義出資為中華眼科學會設立金蘋果獎和金鑰匙獎,每年表彰中國眼科專家在中國眼科學教育及眼科臨床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2005年始為中國引進國際眼科醫師資格考試,使中國眼科醫師與國際先進水準接軌,該考試每年由衛生部國家考試中心舉行;他在海外籌措無償捐贈基金創建中國“防盲治盲扶貧光明工程”,在河南開封、山東臨沂啟動“防盲治盲光明工程”,為農村貧困農民眼病患者服務。 2007年,經曹安民推薦,國際眼科學會出資贊助在亞洲建立北京大學Eli Lilly糖尿病眼病中心,作為發展中國家開展糖尿病眼病防盲治盲工作的樣板。[4]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07頁。 [2]《我們的歷史》,載“聖公會聖保羅堂"網,2012年11月11日,http://dhk.hkskh.org/stpaul/aboutus.aspx?id=43。 [3]《曹安邦》,載“中華僑鄉網",2011年10月18日,http://www.chnqxw.com/2011/0510/2960.html。 [4]《曹安民》,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12月18日,http://www.baike.com/wiki/%E6%9B%B9%E5%AE%89%E6%B0%91。
曹思晃,1895-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