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原名德根。原籍廣東開平,生於美國舊金山。曾為機械廠學徒,工餘鑽研飛機製造、飛行技術。1910年畢業於美國希敦飛機實驗學校;在華僑資助下試製成功水上飛機,在萬國飛機製造比賽大會上獲冠軍獎。後在檀香山中華飛行器公司任設計師。曾飛越菲律賓坑內海拔為2416米的馬茶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的世界紀錄。1914年回國,任中華革命軍飛機隊隊長。1915年曾應邀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作飛行表演。在澳門表演時,萬人空巷,為澳門首次飛行表演。其後籌建廣東航空學校,任飛行主任。1916年參加廣東護國軍,任討袁航空隊隊長。1918年後改行經商。
譚根,1889-
林毓桓(1921-1949)[1]軍政(軍事)、科學技術(航空)、社會(教育) 林毓桓,外號“大隻佬”[2],香山縣黃梁都馬山鄉(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馬山村)人。空軍飛行教官、烈士。 父親林善儀是旅居瓜地馬拉華僑。毓桓是危地馬拉籍母親所生的混血兒,身材高大。1926年,毓桓隨父回鄉,在馬山維新小學讀書,畢業後進入陸眉老師私塾專長班,後到斗門和風中學讀初中一年級,1937年轉到廣州聖心中學讀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經常空襲廣州,毓桓隨家遷往澳門,1938年考入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讀書;1939年初中畢業後,在澳門讀完高中。當時,他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立志救國。 1941年,毓桓和同學劉永仁等人離開澳門,輾轉前往廣東曲江,投考空軍學校被錄取,轉送四川省銅梁縣中央航空學校受訓。1943年8月,敵機轟炸重慶時,毓桓奉命隨同教官駕機迎敵。由於成績優異,1944年,他被送到美國洛杉磯深造。 1945年冬,毓桓回國後,在南京空軍總司令部任戰鬥機飛行員。1948年,隨空軍部隊到台灣桃園機場,任航空學校教官。 1949年4月,毓桓在帶學員升空作常規練習飛行時,天氣突變,能見度差,與另一架戰鬥機相撞,機毀人亡。林毓桓殉難時,年僅28歲。 林毓桓的二弟林毓志接到通知後,立即前往台灣,領回林毓桓的骨灰,安葬在斗門馬山村山崗上。[1] 2011年11月11日11時,中山紀念中學為剛建成的一座八角涼亭舉辦簡樸而莊重的揭牌儀式。 丹心亭楹聯寫著:“一片丹心昭日月,滿腔碧血薦軒轅”,字裡行間記錄著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以抗日救國為己任的紀中(紀念中學)人,投筆從戎、奮力禦敵的英勇故事,其中光榮殉國者有黃木芬、楊日韶、楊日暲、梁孝剛、陳壽彭(建中)、林毓桓、鄭誠之、賴冠威、唐滌棼、李剛、陳衡葆、董淑英等13位師生。原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昉凌為丹心亭撰寫碑記,紀中十三英烈,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故事。紀中校長賀優琳表示,將把丹心亭建設為紀中愛國主義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基地。[2] [1]《空軍飛行教官林毓桓》,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139-141頁。 [2]蘇小紅、繆曉劍等:《丹心昭日月碧血薦軒轅紀中校友捐建丹心亭紀念抗戰犧牲英烈》,載《中山日報》,2011年11月12日。
林毓桓,1921-1949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生於美國檀香山。早年學機械。1921年與楊仙逸入美國圖強飛機公司學習航空技術。次年冬返國。1923年協助楊仙逸研製第一架國產飛機,後駕機參加討伐陳炯明。曾任東江飛機隊隊長、廣東軍事飛行學校教官、廣東航空處第二飛機隊隊長。1928年冬參與由張惠長發起的飛行全國活動。1930年任南京第四航空隊隊長,參加中原大戰。次春返廣東參加反蔣(介石),歷任廣東航空學校校長、第十九路軍飛機隊隊長、南京航空總站站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空軍空運大隊大隊長、第三飛機製造廠廠長、美國空軍志願隊中國人員管理處副主任。抗戰勝利後,任陳納德航空大隊廣西柳州站站長。1949年抵澳門,後轉赴檀香山定居。
楊官宇,1901-1970
林毓桓(1921-1949)[1]軍政(軍事)、科學技術(航空)、社會(教育) 林毓桓,外號“大隻佬”[2],香山縣黃梁都馬山鄉(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馬山村)人。空軍飛行教官、烈士。 父親林善儀是旅居瓜地馬拉華僑。毓桓是危地馬拉籍母親所生的混血兒,身材高大。1926年,毓桓隨父回鄉,在馬山維新小學讀書,畢業後進入陸眉老師私塾專長班,後到斗門和風中學讀初中一年級,1937年轉到廣州聖心中學讀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經常空襲廣州,毓桓隨家遷往澳門,1938年考入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讀書;1939年初中畢業後,在澳門讀完高中。當時,他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立志救國。 1941年,毓桓和同學劉永仁等人離開澳門,輾轉前往廣東曲江,投考空軍學校被錄取,轉送四川省銅梁縣中央航空學校受訓。1943年8月,敵機轟炸重慶時,毓桓奉命隨同教官駕機迎敵。由於成績優異,1944年,他被送到美國洛杉磯深造。 1945年冬,毓桓回國後,在南京空軍總司令部任戰鬥機飛行員。1948年,隨空軍部隊到台灣桃園機場,任航空學校教官。 1949年4月,毓桓在帶學員升空作常規練習飛行時,天氣突變,能見度差,與另一架戰鬥機相撞,機毀人亡。林毓桓殉難時,年僅28歲。 林毓桓的二弟林毓志接到通知後,立即前往台灣,領回林毓桓的骨灰,安葬在斗門馬山村山崗上。[1] 2011年11月11日11時,中山紀念中學為剛建成的一座八角涼亭舉辦簡樸而莊重的揭牌儀式。 丹心亭楹聯寫著:“一片丹心昭日月,滿腔碧血薦軒轅”,字裡行間記錄著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以抗日救國為己任的紀中(紀念中學)人,投筆從戎、奮力禦敵的英勇故事,其中光榮殉國者有黃木芬、楊日韶、楊日暲、梁孝剛、陳壽彭(建中)、林毓桓、鄭誠之、賴冠威、唐滌棼、李剛、陳衡葆、董淑英等13位師生。原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昉凌為丹心亭撰寫碑記,紀中十三英烈,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故事。紀中校長賀優琳表示,將把丹心亭建設為紀中愛國主義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基地。[2] [1]《空軍飛行教官林毓桓》,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139-141頁。 [2]蘇小紅、繆曉劍等:《丹心昭日月碧血薦軒轅紀中校友捐建丹心亭紀念抗戰犧牲英烈》,載《中山日報》,2011年11月12日。
林毓桓,1921-1949
林耀,原籍鶴山址山昆華(今屬鶴山市址山鎮昆華管理區),生於澳門。飛行教官、烈士。 林在香港華人書院讀書,1935年春回到廣州。為抗日救國,他毅然放棄出洋留學的機會,考入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學習,後被送往燕塘陸軍學校訓練,同年冬返校接受空軍正規化教育。 1936年,林隨廣東空軍北飛。同年夏,進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七期繼續深造。[1] 1938年3月,林畢業後,被分配到空軍驅逐機隊服役。1939年5月3日,日本空軍45架轟炸機向重慶進犯,林駕機升空攔截,一舉擊毀兩架日機。他的座機也被敵機擊中,左手臂受傷,他被迫跳傘落在重慶銅鑼峽亞細亞站旁的山峰,幸被搶救生還。林傷癒後,不適宜繼續擔負空戰任務,被調往航校任飛行教官。 1941年6月,日空軍對重慶等重要城市狂轟濫炸,林義憤填膺,堅決要求歸隊殺敵,後被批准,擔任第26隊副隊長。 1944年春,日寇從漢口南侵,林奉命調往湖南地區協同陸軍作戰,在長沙上空擊落敵機一架,被提升為第17隊隊長。 同年6月26日,林率機在湘江執行殲擊日本軍船隊任務,擊毀擊傷日軍船多艘。他的座機被日軍護航火力擊中尾部,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雨,由於機尾損毀導致操作失靈,飛機撞山墜毀。林耀壯烈殉國,年僅33歲。 1988年6月2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林耀為革命烈士。[2] 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共招生100人,1938年3月畢業,林耀與王剛夏、丘貴祥、朱若彭、李肇新、吳達波、范斡卿、翁克傑、梁會生、麥谷登、陳學堅、張培生、張森義、黃才貴、黃龍金、劉俊、劉懷智、潘國煌、藍錫芳、戴邦模、譚達光、周仕鏞、徐飛、蕭國英、朱煥堂、陳學策、葉鵬飛、劉怒濤、馮俊忠、陳世堉、何世堉、卜鎮海、葉思強、劉漢桓、黃棟權、彭均、司徒堅、蔡仕偉、陳家灼、陳桂民、李衍洛、李家浚、杜兆華、余拔峰、李寶誠、歐陽富、鄭乃漢、劉潤田、余子剛、夏田、鍾前舟、陳日操、陳世雄、溫炎、張鴻藻、陳夢鯤等同期畢業。這期飛行員有32人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殉職;轉學航空被炸死者二人。[3] [1]《林耀》,載“鶴山資訊網",2006年2月21日,http://www.heshan.gov.cn/Article/2003/200311/16699.html。 [2]《林耀》,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5月1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01.htm#2。 [3]《廣東空軍航校簡史》,載“中國飛虎研究學會(原空軍退役人員協會)"網,2012年12月30日,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83.htm。
林耀,1911-1944
吳勢,香山縣人。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吳勢自小在澳門氹仔讀書,少年時學習機械,成為一名經驗較豐富的機械人才。 1920年,吳勢在利古的澳門電燈公司工作,當時,利古向美國購得六架波音機,原來計劃用於開闢澳門、香港、廣州之間航線,但香港當局遲遲不發營業執照,利古只好將飛機出售。孫中山購買及獲別人贈送飛機,當時,吳勢和兩名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兩人及機械人員楊標、余炳揚等十多人,隨機前往虎門,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23年1月,陳炯明退出廣州,據守惠州,伺機再起。楊仙逸急需飛機,設法將當時寄運在澳門和菲律賓兩地的飛機運回。吳勢與楊官宇等人扮成機械工人,參加搶運行動。 1923年3月,孫中山命楊仙逸在廣州大沙頭建立飛機製造廠,自製飛機。楊仙逸僱用兩位美國工程師作技術指導,並運回四架詹尼式飛機及一批備用配件、器材,以詹尼式飛機為藍圖研製,吳勢與楊標、余炳揚等機械人員參加製造飛機工作。 同年7月,第一架飛機研製成功。由黃光銳駕駛,宋慶齡乘搭上天,性能良好,可帶50磅炸彈四枚,後座安裝手提機關槍。孫中山十分高興,以宋慶齡的英文名“樂士文”命名,並當即揮毫書寫“志在衝天”四字,以資鼓勵參與研製的人員。 1926年,國民革命軍總部將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調任吳勢為第二飛機隊機械師。由於吳勢對機械技術熟練,1929年冬被調任廣東航校機械科教官,重點教授內燃機發動機學、動力學、器械實習、飛機修護保養等知識。 1930年2月,中原大戰爆發,吳勢隨同張惠長、楊官宇前往南京,後返回廣州任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1932年5月,吳勢隨張惠長前往香港,1932年冬,他隨楊官宇、劉植炎等乘輪船往福州組織航空隊。1933年夏,劉植炎奉命購買教練飛機,吳勢、楊國柱等與遠東航空公司接洽,訂購“阿牛盧”飛機二架。由吳勢負責機械驗收,劉植炎、楊國柱駕返福州,機身分別塗寫上“怡朗號”、“宿霧號”,以紀念菲律賓怡朗、宿霧華僑捐款購機。旅菲律賓華僑李清泉任福建省政府委員、許友超任廈門市長多次乘坐這二架波音機來往福州、漳州、廈門之間。 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吳勢回到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1936年冬,應楊官宇之邀,前往南京,吳勢編入中央航委會運輸大隊任機械長,夜以繼日搶修飛機,為抗日戰爭作出積極的貢獻。 吳勢返回澳門氹仔,不久病故,年僅48歲。[1] [1]《航空機械長吳勢》,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46-47頁。
吳勢,1900-1948
蔡志昌,香山縣隆都永厚環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永厚環村)人,生於澳門。[1]飛行員、烈士。 少年時代,蔡志昌在廣州南武中學讀書,1932年6月考入廣東航校第六期甲班學習,1933年4月1日畢業,擔任廣東空軍飛行員;後被派往杭州中央空軍深造,之後回到廣東空軍第二中隊任飛行員,駐守廣州天河機場。 “一‧二八”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全國人民都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陳濟棠為了獨霸西南,依靠陸軍和有一百多架飛機的空軍,發動反蔣內戰,形勢十分緊張。[2] 當時,陳濟棠的航空隊飛行員陳振興,擅長游泳,曾獲全國百米自由泳冠軍,被當時任粵空軍總司令的張惠長賞識,收為誼子,送他入廣東航校第六期學習,畢業後往來於省港京滬之間。當時,粵海軍總司令陳策也酷愛游泳,兼任廣東體校校長。張惠長與陳策常有來往,因此認識了陳振興。陳策和陳振興經常在珠江畔、東湖邊游泳,志趣相同。陳振興對陳策很尊重,稱他為大叔。陳策利用與陳振興的叔侄關係及平時建立的感情,做通了陳振興的工作後,又帶陳振興與鄭介民秘密磋商。鄭介民以12萬港幣將陳振興收買,並由陳振興居間拉線,策反陳濟棠的其他空軍官兵。 按陳策、鄭介民的吩咐,陳振興陸續收買廣東空軍人員,並掌握陳濟棠空軍20多部電台的密碼規律。空軍少尉飛行員黃志剛與陳振興是同期同學,感情很好。黃志剛在陳濟棠的空軍裡,感到前途無望,對陳濟棠不滿,正要另謀出路。經陳振興搭線,並以上海娥娜舞廳紅舞女黃佩貞以色相引誘黃志剛上釣,由黃志剛串連駐天河機場的第二中隊飛行員黃居俗、蔡志昌等與之密商反叛。6月16日,蔡志昌等人駕機北飛投靠蔣介石,這在空軍內部引起很大震動,推動黃光銳於1936年7月18日,率領六個中隊72架飛機北飛南京中央政府,平息內戰,一致抗日。[3] 1937年8月14-15日,蔡志昌參加句容會戰,他駕駛飛機,英勇作戰,衝入敵陣,擊落敵機一架,受到敵機群的追擊,被迫降落南京郊區。事後,蔡志昌受到南京政府的嘉獎。 日本侵略者於“八一四”空戰受到重創後,不甘失敗,8月26日,9月19日、22日、27日再次派機襲擊南京。 同年10月16日,八架敵機襲擊南京,蔡志昌等立即駕機迎戰,在南京市郊警戒外與敵機相遇,不久發生激戰。蔡志昌擊落敵機一架,但寡不敵眾,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蔡志昌殉國時,年僅24歲。 事後,蔡志昌的遺體運回廣州,由漢中空軍總站、廣東省政府,負責安葬在廣州東郊雲鶴嶺粵空軍墳場。 蔡志昌結婚僅一年六個月,生育一女,妻子居住澳門。[2] [1].《蔡志昌》,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2年11月30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_detail.aspx?personId=185。 [2].《空軍烈士蔡志昌》,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113頁。 [3].歐大雄:《獨腳將軍陳策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第312頁。
蔡志昌,1913-1937
吳勢,香山縣人。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吳勢自小在澳門氹仔讀書,少年時學習機械,成為一名經驗較豐富的機械人才。 1920年,吳勢在利古的澳門電燈公司工作,當時,利古向美國購得六架波音機,原來計劃用於開闢澳門、香港、廣州之間航線,但香港當局遲遲不發營業執照,利古只好將飛機出售。孫中山購買及獲別人贈送飛機,當時,吳勢和兩名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兩人及機械人員楊標、余炳揚等十多人,隨機前往虎門,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23年1月,陳炯明退出廣州,據守惠州,伺機再起。楊仙逸急需飛機,設法將當時寄運在澳門和菲律賓兩地的飛機運回。吳勢與楊官宇等人扮成機械工人,參加搶運行動。 1923年3月,孫中山命楊仙逸在廣州大沙頭建立飛機製造廠,自製飛機。楊仙逸僱用兩位美國工程師作技術指導,並運回四架詹尼式飛機及一批備用配件、器材,以詹尼式飛機為藍圖研製,吳勢與楊標、余炳揚等機械人員參加製造飛機工作。 同年7月,第一架飛機研製成功。由黃光銳駕駛,宋慶齡乘搭上天,性能良好,可帶50磅炸彈四枚,後座安裝手提機關槍。孫中山十分高興,以宋慶齡的英文名“樂士文”命名,並當即揮毫書寫“志在衝天”四字,以資鼓勵參與研製的人員。 1926年,國民革命軍總部將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調任吳勢為第二飛機隊機械師。由於吳勢對機械技術熟練,1929年冬被調任廣東航校機械科教官,重點教授內燃機發動機學、動力學、器械實習、飛機修護保養等知識。 1930年2月,中原大戰爆發,吳勢隨同張惠長、楊官宇前往南京,後返回廣州任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1932年5月,吳勢隨張惠長前往香港,1932年冬,他隨楊官宇、劉植炎等乘輪船往福州組織航空隊。1933年夏,劉植炎奉命購買教練飛機,吳勢、楊國柱等與遠東航空公司接洽,訂購“阿牛盧”飛機二架。由吳勢負責機械驗收,劉植炎、楊國柱駕返福州,機身分別塗寫上“怡朗號”、“宿霧號”,以紀念菲律賓怡朗、宿霧華僑捐款購機。旅菲律賓華僑李清泉任福建省政府委員、許友超任廈門市長多次乘坐這二架波音機來往福州、漳州、廈門之間。 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吳勢回到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1936年冬,應楊官宇之邀,前往南京,吳勢編入中央航委會運輸大隊任機械長,夜以繼日搶修飛機,為抗日戰爭作出積極的貢獻。 吳勢返回澳門氹仔,不久病故,年僅48歲。[1] [1]《航空機械長吳勢》,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46-47頁。
吳勢,1900-1948
人物: | 楊仙逸,1891-1923 |
程度純,1890-1973 |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91年09月06日 |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
1923年09月20日 | |
地點: | 美國--夏威夷 |
關鍵字: | 革命人士 |
航空 | |
軍事 | |
商人 | |
同盟會 | |
飛機 | |
圖強飛機有限公司 | |
飛機隊隊長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351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15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