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29
更新日期:2019/01/29
林耀,原籍鶴山址山昆華(今屬鶴山市址山鎮昆華管理區),生於澳門。飛行教官、烈士。 林在香港華人書院讀書,1935年春回到廣州。為抗日救國,他毅然放棄出洋留學的機會,考入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學習,後被送往燕塘陸軍學校訓練,同年冬返校接受空軍正規化教育。 1936年,林隨廣東空軍北飛。同年夏,進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七期繼續深造。[1] 1938年3月,林畢業後,被分配到空軍驅逐機隊服役。1939年5月3日,日本空軍45架轟炸機向重慶進犯,林駕機升空攔截,一舉擊毀兩架日機。他的座機也被敵機擊中,左手臂受傷,他被迫跳傘落在重慶銅鑼峽亞細亞站旁的山峰,幸被搶救生還。林傷癒後,不適宜繼續擔負空戰任務,被調往航校任飛行教官。 1941年6月,日空軍對重慶等重要城市狂轟濫炸,林義憤填膺,堅決要求歸隊殺敵,後被批准,擔任第26隊副隊長。 1944年春,日寇從漢口南侵,林奉命調往湖南地區協同陸軍作戰,在長沙上空擊落敵機一架,被提升為第17隊隊長。 同年6月26日,林率機在湘江執行殲擊日本軍船隊任務,擊毀擊傷日軍船多艘。他的座機被日軍護航火力擊中尾部,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雨,由於機尾損毀導致操作失靈,飛機撞山墜毀。林耀壯烈殉國,年僅33歲。 1988年6月2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林耀為革命烈士。[2] 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共招生100人,1938年3月畢業,林耀與王剛夏、丘貴祥、朱若彭、李肇新、吳達波、范斡卿、翁克傑、梁會生、麥谷登、陳學堅、張培生、張森義、黃才貴、黃龍金、劉俊、劉懷智、潘國煌、藍錫芳、戴邦模、譚達光、周仕鏞、徐飛、蕭國英、朱煥堂、陳學策、葉鵬飛、劉怒濤、馮俊忠、陳世堉、何世堉、卜鎮海、葉思強、劉漢桓、黃棟權、彭均、司徒堅、蔡仕偉、陳家灼、陳桂民、李衍洛、李家浚、杜兆華、余拔峰、李寶誠、歐陽富、鄭乃漢、劉潤田、余子剛、夏田、鍾前舟、陳日操、陳世雄、溫炎、張鴻藻、陳夢鯤等同期畢業。這期飛行員有32人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殉職;轉學航空被炸死者二人。[3] [1]《林耀》,載“鶴山資訊網",2006年2月21日,http://www.heshan.gov.cn/Article/2003/200311/16699.html。 [2]《林耀》,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5月1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01.htm#2。 [3]《廣東空軍航校簡史》,載“中國飛虎研究學會(原空軍退役人員協會)"網,2012年12月30日,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83.htm。
林耀,1911-1944
林耀,原籍鶴山址山昆華(今屬鶴山市址山鎮昆華管理區),生於澳門。飛行教官、烈士。 林在香港華人書院讀書,1935年春回到廣州。為抗日救國,他毅然放棄出洋留學的機會,考入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學習,後被送往燕塘陸軍學校訓練,同年冬返校接受空軍正規化教育。 1936年,林隨廣東空軍北飛。同年夏,進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七期繼續深造。[1] 1938年3月,林畢業後,被分配到空軍驅逐機隊服役。1939年5月3日,日本空軍45架轟炸機向重慶進犯,林駕機升空攔截,一舉擊毀兩架日機。他的座機也被敵機擊中,左手臂受傷,他被迫跳傘落在重慶銅鑼峽亞細亞站旁的山峰,幸被搶救生還。林傷癒後,不適宜繼續擔負空戰任務,被調往航校任飛行教官。 1941年6月,日空軍對重慶等重要城市狂轟濫炸,林義憤填膺,堅決要求歸隊殺敵,後被批准,擔任第26隊副隊長。 1944年春,日寇從漢口南侵,林奉命調往湖南地區協同陸軍作戰,在長沙上空擊落敵機一架,被提升為第17隊隊長。 同年6月26日,林率機在湘江執行殲擊日本軍船隊任務,擊毀擊傷日軍船多艘。他的座機被日軍護航火力擊中尾部,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雨,由於機尾損毀導致操作失靈,飛機撞山墜毀。林耀壯烈殉國,年僅33歲。 1988年6月2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林耀為革命烈士。[2] 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共招生100人,1938年3月畢業,林耀與王剛夏、丘貴祥、朱若彭、李肇新、吳達波、范斡卿、翁克傑、梁會生、麥谷登、陳學堅、張培生、張森義、黃才貴、黃龍金、劉俊、劉懷智、潘國煌、藍錫芳、戴邦模、譚達光、周仕鏞、徐飛、蕭國英、朱煥堂、陳學策、葉鵬飛、劉怒濤、馮俊忠、陳世堉、何世堉、卜鎮海、葉思強、劉漢桓、黃棟權、彭均、司徒堅、蔡仕偉、陳家灼、陳桂民、李衍洛、李家浚、杜兆華、余拔峰、李寶誠、歐陽富、鄭乃漢、劉潤田、余子剛、夏田、鍾前舟、陳日操、陳世雄、溫炎、張鴻藻、陳夢鯤等同期畢業。這期飛行員有32人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殉職;轉學航空被炸死者二人。[3] [1]《林耀》,載“鶴山資訊網",2006年2月21日,http://www.heshan.gov.cn/Article/2003/200311/16699.html。 [2]《林耀》,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5月1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01.htm#2。 [3]《廣東空軍航校簡史》,載“中國飛虎研究學會(原空軍退役人員協會)"網,2012年12月30日,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83.htm。
林耀,1911-1944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生於美國檀香山。早年學機械。1921年與楊仙逸入美國圖強飛機公司學習航空技術。次年冬返國。1923年協助楊仙逸研製第一架國產飛機,後駕機參加討伐陳炯明。曾任東江飛機隊隊長、廣東軍事飛行學校教官、廣東航空處第二飛機隊隊長。1928年冬參與由張惠長發起的飛行全國活動。1930年任南京第四航空隊隊長,參加中原大戰。次春返廣東參加反蔣(介石),歷任廣東航空學校校長、第十九路軍飛機隊隊長、南京航空總站站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空軍空運大隊大隊長、第三飛機製造廠廠長、美國空軍志願隊中國人員管理處副主任。抗戰勝利後,任陳納德航空大隊廣西柳州站站長。1949年抵澳門,後轉赴檀香山定居。
楊官宇,1901-1970
林毓桓(1921-1949)[1]軍政(軍事)、科學技術(航空)、社會(教育) 林毓桓,外號“大隻佬”[2],香山縣黃梁都馬山鄉(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馬山村)人。空軍飛行教官、烈士。 父親林善儀是旅居瓜地馬拉華僑。毓桓是危地馬拉籍母親所生的混血兒,身材高大。1926年,毓桓隨父回鄉,在馬山維新小學讀書,畢業後進入陸眉老師私塾專長班,後到斗門和風中學讀初中一年級,1937年轉到廣州聖心中學讀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經常空襲廣州,毓桓隨家遷往澳門,1938年考入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讀書;1939年初中畢業後,在澳門讀完高中。當時,他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立志救國。 1941年,毓桓和同學劉永仁等人離開澳門,輾轉前往廣東曲江,投考空軍學校被錄取,轉送四川省銅梁縣中央航空學校受訓。1943年8月,敵機轟炸重慶時,毓桓奉命隨同教官駕機迎敵。由於成績優異,1944年,他被送到美國洛杉磯深造。 1945年冬,毓桓回國後,在南京空軍總司令部任戰鬥機飛行員。1948年,隨空軍部隊到台灣桃園機場,任航空學校教官。 1949年4月,毓桓在帶學員升空作常規練習飛行時,天氣突變,能見度差,與另一架戰鬥機相撞,機毀人亡。林毓桓殉難時,年僅28歲。 林毓桓的二弟林毓志接到通知後,立即前往台灣,領回林毓桓的骨灰,安葬在斗門馬山村山崗上。[1] 2011年11月11日11時,中山紀念中學為剛建成的一座八角涼亭舉辦簡樸而莊重的揭牌儀式。 丹心亭楹聯寫著:“一片丹心昭日月,滿腔碧血薦軒轅”,字裡行間記錄著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以抗日救國為己任的紀中(紀念中學)人,投筆從戎、奮力禦敵的英勇故事,其中光榮殉國者有黃木芬、楊日韶、楊日暲、梁孝剛、陳壽彭(建中)、林毓桓、鄭誠之、賴冠威、唐滌棼、李剛、陳衡葆、董淑英等13位師生。原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昉凌為丹心亭撰寫碑記,紀中十三英烈,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故事。紀中校長賀優琳表示,將把丹心亭建設為紀中愛國主義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基地。[2] [1]《空軍飛行教官林毓桓》,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139-141頁。 [2]蘇小紅、繆曉劍等:《丹心昭日月碧血薦軒轅紀中校友捐建丹心亭紀念抗戰犧牲英烈》,載《中山日報》,2011年11月12日。
林毓桓,1921-1949
原名德根。原籍廣東開平,生於美國舊金山。曾為機械廠學徒,工餘鑽研飛機製造、飛行技術。1910年畢業於美國希敦飛機實驗學校;在華僑資助下試製成功水上飛機,在萬國飛機製造比賽大會上獲冠軍獎。後在檀香山中華飛行器公司任設計師。曾飛越菲律賓坑內海拔為2416米的馬茶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的世界紀錄。1914年回國,任中華革命軍飛機隊隊長。1915年曾應邀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作飛行表演。在澳門表演時,萬人空巷,為澳門首次飛行表演。其後籌建廣東航空學校,任飛行主任。1916年參加廣東護國軍,任討袁航空隊隊長。1918年後改行經商。
譚根,1889-
林毓桓(1921-1949)[1]軍政(軍事)、科學技術(航空)、社會(教育) 林毓桓,外號“大隻佬”[2],香山縣黃梁都馬山鄉(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馬山村)人。空軍飛行教官、烈士。 父親林善儀是旅居瓜地馬拉華僑。毓桓是危地馬拉籍母親所生的混血兒,身材高大。1926年,毓桓隨父回鄉,在馬山維新小學讀書,畢業後進入陸眉老師私塾專長班,後到斗門和風中學讀初中一年級,1937年轉到廣州聖心中學讀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經常空襲廣州,毓桓隨家遷往澳門,1938年考入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讀書;1939年初中畢業後,在澳門讀完高中。當時,他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立志救國。 1941年,毓桓和同學劉永仁等人離開澳門,輾轉前往廣東曲江,投考空軍學校被錄取,轉送四川省銅梁縣中央航空學校受訓。1943年8月,敵機轟炸重慶時,毓桓奉命隨同教官駕機迎敵。由於成績優異,1944年,他被送到美國洛杉磯深造。 1945年冬,毓桓回國後,在南京空軍總司令部任戰鬥機飛行員。1948年,隨空軍部隊到台灣桃園機場,任航空學校教官。 1949年4月,毓桓在帶學員升空作常規練習飛行時,天氣突變,能見度差,與另一架戰鬥機相撞,機毀人亡。林毓桓殉難時,年僅28歲。 林毓桓的二弟林毓志接到通知後,立即前往台灣,領回林毓桓的骨灰,安葬在斗門馬山村山崗上。[1] 2011年11月11日11時,中山紀念中學為剛建成的一座八角涼亭舉辦簡樸而莊重的揭牌儀式。 丹心亭楹聯寫著:“一片丹心昭日月,滿腔碧血薦軒轅”,字裡行間記錄著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以抗日救國為己任的紀中(紀念中學)人,投筆從戎、奮力禦敵的英勇故事,其中光榮殉國者有黃木芬、楊日韶、楊日暲、梁孝剛、陳壽彭(建中)、林毓桓、鄭誠之、賴冠威、唐滌棼、李剛、陳衡葆、董淑英等13位師生。原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郭昉凌為丹心亭撰寫碑記,紀中十三英烈,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故事。紀中校長賀優琳表示,將把丹心亭建設為紀中愛國主義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基地。[2] [1]《空軍飛行教官林毓桓》,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139-141頁。 [2]蘇小紅、繆曉劍等:《丹心昭日月碧血薦軒轅紀中校友捐建丹心亭紀念抗戰犧牲英烈》,載《中山日報》,2011年11月12日。
林毓桓,1921-1949
張惠長,字錦威,香山縣大環鄉(今屬中山市火炬開發區大環村)人。中將、航空學校校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 父親張泳廉是旅美華僑。為了出國,惠長認一個陳姓的歸國華僑親戚為父。抵達美國後,他改名為陳惠長,1917年回國後,恢復原姓。1914年,林森奉命赴美,1915年在美國成立中國國民黨空軍學校,惠長積極回應入學,與楊仙逸、陳慶雲等成為同學,先在美國加州紅木城飛行學校學習飛行技術,後轉入紐約牡蠣海灣附近寇狄斯航空學校深造。1917年,惠長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和美國飛行執照,成為第五百名合格飛機師。他立即回到祖國,參加廣東空軍建設工作。他學識豐富,儀表堂堂,受到孫中山的重用,除參與空軍建設外,擔任大元帥府侍從武官。1918年初,大元帥府成立航空處,李一諤任處長,惠長任副處長。當時發現譚根留下兩架舊飛機在大沙頭庫房中,惠長進行修理,並和張恢寒、蔡詩杜進行試飛,飛機性能還好。於是,惠長等人以大沙頭為基地,訓練飛行員。1918年4月,孫中山特命惠長與陳慶雲、李光輝、葉少毅、吳東華等前往漳州組建援閩粵軍飛機隊,楊仙逸擔任指揮。1920年8月,孫中山下令討伐桂系軍閥把持的軍政府,同年中秋節晚上,惠長和楊仙逸駕機往廣州,對準桂系軍閥設在觀音山的指揮部投彈,把指揮部炸毀,叛軍極為恐慌,岑春煊、莫榮新驚惶逃出廣州。事後,孫中山接見楊仙逸和惠長,大加讚賞。莫榮新率叛軍逃至三水,繼續向西退至肇慶、德慶一帶。飛機隊奉命追擊,但僱來的美國飛行員維納和史密斯不肯再駕大鴨婆機出發。於是,惠長駕駛大鴨婆機,陳慶雲駕小鴨婆機,飛往三水河面作為臨時起降場。1922年4月,孫中山組織第一次北伐,重新組織飛機隊,委任惠長為北伐軍飛機隊隊長、陳慶雲為副隊長。為適應作戰需要,飛機隊向美國購買四架JN-4型陸上飛機,惠長率領12架飛機進駐韶關。正當惠長和陳慶雲率飛機隊協助陸軍長驅直入之際,陳炯明突然叛變,圍攻總統府,許崇智回師討伐陳炯明。惠長和陳慶雲同時率隊飛回南雄、始興,打算為陸軍打通道路,回師廣州保衛孫中山。但北伐軍師長梁鴻楷隨後叛變,與沈鴻英相勾結,前後夾擊北伐軍,而飛機隊汽油供應受阻,飛機無法出動,為不讓飛機落在叛軍手上,惠長等人在始興只好將12架飛機燒毀。當時空軍作為陸軍,分別由惠長和陳慶雲率領,隨朱培德、李烈鈞向湖南和福建進軍。不久,惠長和陳慶雲率隊前往上海,隨即向在上海的孫中山報告作戰經過,孫中山給他們以鼓勵,暫留上海,聽候派遣。留滬期間,惠長認識北方航空界厲汝燕,兩人志趣相投,過從甚密,經常交換發展中國航空事業的意見。1926年直系軍閥孫傳芳自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並成立航空司令部,以對抗北伐。當時飛行員有不少航校畢業生是厲汝燕的學生。通過厲汝燕關係,惠長與這些飛行員漸漸混熟,他以孫中山的“航空救國”思想,鼓動他們為民主革命事業效力,這批飛行員仍在軍閥部隊,但沒有一次為孫傳芳完成阻擊北伐軍任務。北伐軍東路總指揮派劉沛泉到上海策反孫傳芳空軍時,惠長和厲汝燕積極協助,並在北伐軍到達上海時,接收孫傳芳空軍全部飛機和器材。 1927年春,惠長與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回來的同鄉薛錦迴女士在上海結婚。同年6月,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兼廣東省主席李濟深,電邀惠長主持廣東航空學校。惠長馬上啟程回到廣州,6月30日就任航空學校校長。當時廣東航空單位還有航空處,由林偉成、陳卓林任正、副處長,1927年初,林偉成率領航校部分學生和教官赴蘇聯深造,航校實已停辦。惠長接航空學校後,將校名定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學校”,他打算招收學生100名,並委任陳慶雲為教育長。1927年11月17日,發生張(發奎)黃(琪翔)事變,廣州大亂,惠長避走汕頭。1928年1月,惠長返回廣州復任航空學校校長,招考錄取學生35名。1928年3月26日,他調任航空處處長,航校由周寶衡擔任校長。惠長接任航空處長後,購買一批新飛機,加強對飛行員的訓練,開展飛行全國活動。受到美國飛行家林白用了36小時飛完從紐約至巴黎3600英里航程的影響,為進一步喚起全國各界人士對航空事業的重視,實現孫中山“航空救國”的思想,惠長決心開展這次長途飛行活動。為了順利飛行,他和陳慶雲親自駕機試飛,之後帶領楊官宇、黃光銳等飛行員練習飛行,熟悉飛機性能。做好準備工作後,1928年冬,惠長偕楊官宇、黃毓沛、楊標三人駕飛機“廣州”號經漢口、南京、北平、瀋陽,轉往天津、上海返回廣州。這次活動受到全國的關注,各大城市報紙每天都有報導,惠長等人一時成為全國的新聞人物。“廣州”號飛機抵北平時,惠長親自在南苑機場上空作飛行表演。他到達上海時,受到妻子薛錦迴、吳鐵城等各界人士的盛大歡迎,上海中華百合影片公司拍攝現場記錄片,當晚在上海放映,第二天全國報紙都以顯著版面刊登這一特大新聞,引起全國各界人士的重視。這次全國長途飛行是中國航空事業的首創,一度掀起全國的“航空救國”的熱潮。 1929年夏,蔣介石擔任陸、海、空軍總司令,為加強航空署人才建設,徵求孫科的意見。孫科與惠長是同鄉,大家友情好,便向蔣介石推薦惠長。蔣介石委任惠長為航空署長,同年秋就職,但仍兼任廣東航空處長,日常工作委託劉植炎代理。惠長任航空署長後,主要完成增加經費、增購新機、增加年青飛行員等事宜,其中第一批新購六架可塞式機,在當年底運返。在廣東航校三期畢業生中,挑選20多人,充實南京空軍飛行隊伍。1929年11月初,原第四軍軍長張發奎對蔣介石要自己的軍隊縮編為第四師,表示不滿,拉隊伍從鄂西經湖南轉往桂北,與廣西李宗仁、黃紹雄、白崇禧所率的桂軍,聯合組織“護黨救國軍”,與南京蔣軍對抗,並企圖進攻廣東。蔣介石當時派何應欽為廣州行營主任,指揮中央軍三個師及陳銘樞、陳濟棠所屬部隊,迎戰張發奎、桂軍。同時,惠長奉蔣介石之命率領航空署人員十多人,駕駛德製容克式機、法製布提士式轟炸機及美製Wdco式飛機六架抵達廣州,指揮廣東空軍,參加對張發奎部隊作戰。1930年初,惠長返回南京航空署,當時從美國購買的飛機陸續運到,航空署增擴四個飛機隊,加強空軍的戰鬥力。因參加內戰,違背“航空救國”的理想,又沒能制止內戰,惠長感到痛苦。1930年,惠長參加蔣介石對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9月9日上午9時,閻錫山在北平上台當新組成的“國民政府”主席時,惠長奉命派飛機三架,向清廷故宮投擲炸彈,落在“懷仁堂”前湖中,迫使閻錫山退出北平。蔣介石集中陸、空軍於河北省,主力對付馮玉祥軍時,惠長指揮空軍進行偵察、轟炸和掃射,馮玉祥的前敵總指揮樊鐘秀被第三隊飛機炸死在許昌車站。 1931年,乘蔣介石拘禁胡漢民於湯山時,惠長放棄航空署長職務,隨孫科南下廣州任西南空軍總司令,支持十九路軍於上海抗戰,發出“空軍人員誓不參加內戰,不再為任何人的工具”的通電,在全國產生巨大的影響。1932年淞滬戰幕拉開後,惠長派遣丁紀徐率領混合機隊北上抗日。 1932年4月,陳濟棠突然強行撤銷空軍總司令部,惠長憤然率領一百多空軍人員前往香港,展開航空救國活動。之後,他親筆寫信給蔡廷鍇,先派劉植炎、鄭天健前往聯繫,經蔡廷鍇同意,由楊官宇、劉植炎率一百多空勤人員前往福建,組建十九路軍空軍飛機隊,惠長前往上海。蔣介石本要懲辦惠長,後經薛錦迴在軍政要人中斡旋,孫科、吳鐵城力保惠長,他被派出任古巴公使。1937年10月,惠長擔任中山縣長,1939年中山人民抗擊日寇初期,他接受中共中山縣委“聯合抗日”的主張,領導中山縣守備隊和中山抗日先鋒總隊隊長,成為中共中山縣委的主要統戰對象。1945年7月,再次擔任中山縣長,1946年11月21日辭職。惠長卸任後,回到家鄉大環村,經營父親留給他的土地田產。1970年、1977年,惠長偕夫人薛錦迴先後兩次到美國探望親友,抵紐約時,他下榻於誼兄陳慶雲家裡;相約空軍舊友鄭梓湘、容章炳、鄭中興等人到紐約一個海灣尋找50年前學習飛行的航空學校舊址,已面目全非,令人感慨萬千。[1] 1980年7月18日[1],惠長在台北宴請舊部和摯友時,不幸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終年91歲。 中山解放前夕,張惠長常來往澳門中山之間,在澳門近西街78號有一幢房子。他把唯一的兒子張道生留在國內,長大後為國效勞。張道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歷任廣州白雲區科委主任、政協主席,廣州市政協副秘書長;退休後繼續服務社會,並將父親的財產全部獻給國家。 1960年,台灣當局害怕中共的統戰攻勢,請張惠長到台灣。張惠長夫婦取道香港前往台灣後,被列入“不予重用”一族。[2]晚年時,張惠長十分懷念祖國,思念家鄉,1980年初向親人透露信息,準備繞道回國定居。[1]1979年冬,張道生突然接到父親從台灣經親友轉來的口信和一張照片,寄語“會到東南亞一遊”。[2] 1945年10月,國民黨六十四軍一五九師被派赴中山縣受降。張惠長剛接任中山縣長。一五九師進駐中山後,張惠長在各種集會都談到澳門問題,在採取“收復澳門”的行動之前,致力製造了氣氛。[3]1945年11月,一五九師師長劉紹武、其轄下四七七團團長陳慶斌、第六十四軍軍部少將參謀陳郁萍組成敵前指揮部,到達前山發佈“封鎖澳門”的命令:三個步兵連分駐灣仔、平嵐、香洲,兩個步兵排分駐南屏、古鶴,一個炮兵連和一個重機槍連駐拱北,團部主力分駐翠微和前山。張惠長帶一個保安警察大隊扼守唐家灣,同時派出兩艘登陸艇架上山炮和輕、重機槍,在澳門南灣西灣巡弋。任何車輛、船隻、人員都禁止進出澳門,一時間,澳門變成“死埠”,不但澳葡驚恐萬狀,而且澳門市民惶恐不安,一日之間,糧食和副食品漲價數倍,工業品價格狂跌,社會秩序大亂。[4]在“封鎖澳門”幾天後,四七七團部隊連續幾晚在灣仔和前山等地進行實彈射擊演習,駛到澳門南邊海面遊弋,又不時向澳門側面實彈射擊。在前山、拱北等處,又命令炮兵連和迫擊炮連分別實施超越澳門地區上空的炮火夜間射擊。[3]當時澳葡兵力不過一千,炮艇只有兩艘,自知完全無法與國民黨軍隊抗衡;同時馳電里斯本和廣州,要求葡國當局循外交途徑為澳葡緩頰;更請求英美兩國政府出面向南京政府求情。蔣介石考慮到“港澳一體”及“即收回澳門有擾局之虞”,同年12月下旬下令撤銷“封鎖澳門及攻佔澳門”的軍事行動。但南京政府要求澳葡政府:一,驅逐在澳日人並交粵方處理。二,驅逐共產黨人及其武裝並交粵軍處理,其資產全部查封,並交國民黨澳門支部。三,中國軍民可自由進出澳門。 1946年2月5日,第六十四軍軍長張弛及第一五九師師長劉紹武,以慰問澳門同胞為名,帶領一個加強連並帶有裝甲車等全副武裝操進澳門,同行的還有國民黨中山縣長張惠長,他帶著一個保安警察中隊荷槍實彈地進入澳門。他從陳席儒那裡獲贈一幢位於南灣街的四層英式洋樓,隨即在此設立“廣州行營駐澳聯絡專員處”,後又改為“國民黨中山縣黨部駐澳聯絡處”。[4] [1]《張惠長》,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0年10月15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32484。 [2]《辛亥舊事:護法衛國先驅張惠長》,載“中新網",2011年11月30日,http://www.chinanews.com/zgqj/2011/08-31/3297010.shtml。 [3]陳慶斌:《國民黨軍所謂“收復澳門”的真相》,載“廣州文史"網,2009年10月30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46/200809/t20080917_8559.htm。 [4]金英傑:《瑞國民黨駐澳聯絡處曾作賭窟烏煙瘴氣》,載“澳門文物網",2011年11月30日,http://www.macauheritage.net/cn/Knowledge/KnowledgeContent.aspx?whid=183。
張惠長,1889-1980
吳勢,香山縣人。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吳勢自小在澳門氹仔讀書,少年時學習機械,成為一名經驗較豐富的機械人才。 1920年,吳勢在利古的澳門電燈公司工作,當時,利古向美國購得六架波音機,原來計劃用於開闢澳門、香港、廣州之間航線,但香港當局遲遲不發營業執照,利古只好將飛機出售。孫中山購買及獲別人贈送飛機,當時,吳勢和兩名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兩人及機械人員楊標、余炳揚等十多人,隨機前往虎門,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23年1月,陳炯明退出廣州,據守惠州,伺機再起。楊仙逸急需飛機,設法將當時寄運在澳門和菲律賓兩地的飛機運回。吳勢與楊官宇等人扮成機械工人,參加搶運行動。 1923年3月,孫中山命楊仙逸在廣州大沙頭建立飛機製造廠,自製飛機。楊仙逸僱用兩位美國工程師作技術指導,並運回四架詹尼式飛機及一批備用配件、器材,以詹尼式飛機為藍圖研製,吳勢與楊標、余炳揚等機械人員參加製造飛機工作。 同年7月,第一架飛機研製成功。由黃光銳駕駛,宋慶齡乘搭上天,性能良好,可帶50磅炸彈四枚,後座安裝手提機關槍。孫中山十分高興,以宋慶齡的英文名“樂士文”命名,並當即揮毫書寫“志在衝天”四字,以資鼓勵參與研製的人員。 1926年,國民革命軍總部將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調任吳勢為第二飛機隊機械師。由於吳勢對機械技術熟練,1929年冬被調任廣東航校機械科教官,重點教授內燃機發動機學、動力學、器械實習、飛機修護保養等知識。 1930年2月,中原大戰爆發,吳勢隨同張惠長、楊官宇前往南京,後返回廣州任廣東空軍總司令部機械長。 1932年5月,吳勢隨張惠長前往香港,1932年冬,他隨楊官宇、劉植炎等乘輪船往福州組織航空隊。1933年夏,劉植炎奉命購買教練飛機,吳勢、楊國柱等與遠東航空公司接洽,訂購“阿牛盧”飛機二架。由吳勢負責機械驗收,劉植炎、楊國柱駕返福州,機身分別塗寫上“怡朗號”、“宿霧號”,以紀念菲律賓怡朗、宿霧華僑捐款購機。旅菲律賓華僑李清泉任福建省政府委員、許友超任廈門市長多次乘坐這二架波音機來往福州、漳州、廈門之間。 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吳勢回到澳門居住了一段時間。1936年冬,應楊官宇之邀,前往南京,吳勢編入中央航委會運輸大隊任機械長,夜以繼日搶修飛機,為抗日戰爭作出積極的貢獻。 吳勢返回澳門氹仔,不久病故,年僅48歲。[1] [1]《航空機械長吳勢》,載《中山文史》(第1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46-47頁。
吳勢,1900-1948
人物: | 楊仙逸,1891-1923 |
程度純,1890-1973 |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91年09月06日 |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
1923年09月20日 | |
地點: | 美國--夏威夷 |
關鍵字: | 革命人士 |
航空 | |
軍事 | |
商人 | |
同盟會 | |
飛機 | |
圖強飛機有限公司 | |
飛機隊隊長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351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15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