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1月,澳門建築商會成立。該會前身為“澳門建築行”,成立於民國初年,曾在澳門政府備案。抗戰時,會務停頓。抗戰勝利後,遂由區華焜、崔德祺、麥漢仁、陸耀、何昌吉、馮養、吳扶、謝勝、陳思、梁林、陳桂等人發起組織,籌建商會。會址設在新馬路141號2樓。該會成立後,除處理建築事務外,還設有體育部與音樂部,推進會員之體育文藝活動甚力。[1]
[1]《建築商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28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1月,澳門建築商會成立。該會前身為“澳門建築行”,成立於民國初年,曾在澳門政府備案。抗戰時,會務停頓。抗戰勝利後,遂由區華焜、崔德祺、麥漢仁、陸耀、何昌吉、馮養、吳扶、謝勝、陳思、梁林、陳桂等人發起組織,籌建商會。會址設在新馬路141號2樓。該會成立後,除處理建築事務外,還設有體育部與音樂部,推進會員之體育文藝活動甚力。[1]
[1]《建築商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28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十九年 (1930年1月1日-1930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乒乓球聯合會正式成立。澳門乒聯與香港乒聯決定從次年起舉辦“港澳埠際乒乓球賽”,一年一度,輪流在澳門、香港舉辦。
澳門乒乓球聯合會正式成立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9月,為支援抗戰,共赴國難,陳少偉、陸翼南、文非一和陳仲靄聯合發起組織“澳門新聞記者聯合會”,這是澳門報業最早出現的新聞同業組織。聯合會成員包括《朝陽日報》、《大眾報》、《澳門時報》、《新聲》、《民生》、《平民》等報新聞從業員,並推舉資深老報人陸翼南為主席,推選出陸翼南、文非一、陳少偉、陳天心、陳仲靄、許國潮、何曼公、黃蘊玉、何靄生等為首屆理事。至1940年,隨著政治形勢日趨惡劣,加之經費短缺,數家報紙先後停刊,聯合會也被迫停頓。
澳門報業最早出現的新聞同業組織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9月11日,澳門體育運動俱樂部(O Sporting Clube de Macau)成立。該俱樂部俗稱“士砵亭”,是葡萄牙體育俱樂部的第25分支,創辦人爲阿卡里奧.恩里克(Acálio Francisco Leão Cabreira Henriques)少校,會址在助學會大厦一層。該會展開足球、排球、自行車、游泳及田徑運動,其中尤以足球聞名。該俱樂部之前身是“澳門足球俱樂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即已存在,到20世紀60年代,該組織仍然活躍在澳門體壇,可以說是澳門體育史上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體育組織。
澳門體育運動俱樂部成立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6月29日,澳門政府發佈訓令,通過《亞爾古 (英雄)體育會章程》,正式創建亞爾古 (英雄)體育會 (O Argonauta),會址在荷蘭園大馬路27號一層。1933年時會員120餘人,後發展到300人。創辦人為阿尼西奧.路易斯 (Anísio Rómulo Luís)。該會是當時一家在殖民地內唯一被法律認可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的體育組織,也是1931-1933年三年間較大推動和發展澳門地區體育運動的唯一組織。該會擁有一支實力極強的足球隊,在1930年代,亞爾古英雄隊與另一支葡人球隊黑豹隊 (O Tenebroso)成為澳門足壇的中流砥柱,挽回了澳門體育運動俱樂部衰落後葡人足球的頹勢,在當時的南中國地區享有相當的聲譽。
政府發佈訓令,通過《亞爾古 (英雄)體育會章程》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2月21日,澳門中華總商會板樟堂前地新址落成啟用。初由同善堂主席崔諾枝倡議遷往火船頭街 (Rua das Lorchas),因遠離市中心遭到賭王高可寧的反對,後經公議籌資1.6萬元購置這一原屬盧紹基的物業,並改建為三層會所。
澳門中華總商會板樟堂前地新址落成啟用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4月,澳門第一個集郵俱樂部“國際收藏家協會”成立,同時協會刊物《澳門集郵報》 (Macau Filatélico)創刊,至1938年8月停刊,這是澳門境內第一種關於收藏郵品的期刊,比世界郵花聯合會1918年2月由白狄人主編出版的中國最早中文集郵雜誌《郵志界》僅晚15年。《澳門集郵報》先是在飛南第家族商務印字館 (Topografia Mereantil)印刷,從第五期開始分別在孤兒院布里托 (Brito Paris)、貝列斯 (Beires)和古維亞 (Gouveia)印刷所印製。該刊社長兼編輯為土生葡人佩德羅.安熱羅。安熱羅1892年1月25日生於大堂區,一生酷愛集郵和收藏,尤其喜好收集與澳門土生葡人有關的期刊。
澳門第一個集郵俱樂部“國際收藏家協會”成立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9月11日,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鄒魯的夫人梁定慧倡議組織的“澳門婦女慰勞會” (後更名為中華婦女會)正式成立,華商畢侶儉夫人莫翰聲擔任主席,主要成員有張瑞英 (商會主席徐偉卿夫人)、崔瑞琛 (富商崔諾枝之女)、徐煥容 (知名女西醫)、楊惠馨 (富商陳聲始夫人)、廖奉靈 (協和女中校長)等25人。婦女慰勞會會址設於板樟堂街5號,主要目的在於籌款救災、賑濟難民,由會員縫製棉衣送返內地,並與四界救災會互相支援,為回國服務團提供經費與物品,推動救亡賑難運動。1944年5月,中華婦女會呈請澳門政府獲准立案,以“立己立人,為國為民”為會訓。
“澳門婦女慰勞會”正式成立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8月,廖錦濤、陳少陵、鮑雁坡等倡議召開澳門救亡工作聯席會議,決定建立“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推選陳少陵、楊雪溪為領隊,並負責籌備回國服務工作,得到澳門各界的大力支持,如中華總商會主席徐偉卿、愛國商人陳直生等紛紛解囊相助。至9月中旬,廖錦濤、陳少陵等組織百餘人的下鄉宣傳隊,以“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名義到中山縣的白石、吉大、前山、香洲等鄉村開展宣傳工作,10月2日,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一行16人穿上團服,舉起團旗,高唱團歌,抵達江門。該團在新會江門、外海、潮荷以及會城附近一帶鄉村演出抗日話劇,演唱救亡歌曲,出版壁報,張貼漫畫、標語,到茶樓、學校講演時事,給學生、自衛團教唱救亡歌曲,進行家庭訪問,分別召開地方上的知名人士、青年、婦女等座談會,推動他們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當時台山縣海岸形勢緊張,日本侵略軍準備進攻上川島和下川島,服務團應邀至台山,在三埠、台荻公路沿線各鄉工作。不料12月30日,全體人員在圓山仔被廣東綏靖公署10多名偵緝密探逮捕,扣上手銬,押解回廣州。到廣州後,他們被投入南石頭懲教場監獄,一位獄警被團員們的愛國熱情所感動,甘願冒險幫助他們傳遞密信,以後得到楊康華、陳汝棠、譚天度的幫助,《救亡日報》首先披露這一事件,省、港、澳、滬等地的報刊紛紛對此事進行指責,上海救國會沈鈞儒等七君子還聯名發出通電,要求余漢謀立即放人,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1938年2月19日,他們在失去自由53天之後終於全部獲釋。8月1日,第二批回國服務團46人又由澳門出發,前往中山、順德、高明、高要、羅定、四會、三水各縣的城鎮鄉村宣傳抗日,直至1939年11月,在政治環境日趨惡劣、經濟來源斷絕的情況下,服務團被迫解散。
建立“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