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行會和商會早在18世紀已開始組織起來。澳門最早的行業性組織是由華商創建的工商性團體──三街會館,由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即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的商行組成,直到1913年旅澳華商總會(即今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前,該會館一直起着澳門華商會的作用。館內並奉關帝為守護神,20世紀20年代後才逐漸演變為關帝廟。至於旅澳華商總會的成立,更逐漸發展成為澳門最重要的工商社團之一,起到溝通政府與民間的渠道作用。商人會館以外,清代澳門還有其他的手工業行會組織,例如1840年成立的上架行會館,由木匠、搭棚和打石三個行業的工人組成;其後由於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建築行業分成做木、搭棚、打石、油漆、鐵匠等工種,各工種分別成立自己的工會,上架行會館遂轉化為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澳門文化教育界最早的專業性社團是成立於1920年的澳門教育會,即今澳門中華教育會。時至1920年代澳門工商各行業都已有了自己的工會組織,全澳大約有近百個工會組織。
1950年,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正式成立,由木藝、茶樓、鞋業三個工會發起,沙籐、坭水等12個工會組織成立。及後,澳門工會蓬勃發展,工聯屬會不斷增加,漸成為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勞工團體。1970年代起,隨着澳門經濟和各行業的發展,以及自由結社制度的確立,促使更多的僱主和勞工團體先後成立,踴躍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直到2019年6月,澳門有逾1,000個工商及服務類及230多個勞工社團。
參考資料:
婁勝華:《消逝與新生:澳門民間結社的變遷及其線索》,載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基金會,2008年。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修訂版。
“社團”,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as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