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黑沙》是澳門首部田野考古報告專刊,詳錄香港考古隊及本澳有關人員多次在路氹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情況,並通過黑沙發掘,對環珠江口特別是澳門史前有新的認識,圖文並茂,令人遐思,追溯歷史。記得一九八五年間,考古人員在路環黑沙村附近一條天然河堤,進行六天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一批文物,有百年前清代銅錢,五千年前的古陶碎片,令人矚目,原來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先民活動,與近多年來在珠江口出土的文物類似,説明兩地本是一脈相連。當時,發掘現場吸引不少居民前往參觀。一九九五年間,龍嵩街一個地盤,因天雨影響,山坡及石牆塌下,準備清理。有數名陶瓷愛好者路過,偶然從泥堆中發現明清間的瓷器碎片、銅錢,喜出望外,趕忙挖取,這可説是都市傳奇。這些古瓷片為何埋在崗頂泥土深層呢?推測在十六、十七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初期,在南灣起卸瓷器,將損壞的瓷器拋下海裡;後來,崗頂平台填土,從南灣取沙,也連帶那些瓷片一起運到崗頂填築。這批出土文物已轉贈澳門博物館。又澳門博物館興建時,曾對大炮台範圍進行發掘,在大三巴牌坊附近,發現聖保祿學院、耶穌會教士生活區等遺址群,歷史可追溯至十七至十八世紀。此外,還出土一批陶器古錢。在博物館開挖地基時,也發現了一段澳門明代古城牆,保存完整,納入博物館範圍參觀。澳門只是一個小地方,而都市建設迅速,地形地貌改變,今後還會有多少文物出土呢?
澳門珍貴出土文物
1995年
安放於大炮台的鐘
1984年
白鴿巢公園後園,年前有一座橢園形的石圍基,不是兒童遊樂設施,也不是基本建設,那麼它是什麼?由於是普通麻石砌成,未能引起遊人注意。追源溯始,它原是新橋蓮溪廟前的小蓮池圍基,有一塊基石鐫刻着“蓮溪新池”四個大字和“同治六年建石”六個小字。同治六年,即公元一八六八年,距今已百多年,這個蓮池圍基可説是一件“文物”。它是由大小六十八塊,每塊約重百斤的麻石構成,當時池內種有蓮花,稱作“蓮池”;並蓄養無數龜龞,俗稱“龜池”;也因善信在池中放生魚龜之類水族,也稱“放生池”。然而,這麼一個精巧的池塘圍基又怎會被移至白鴿巢公園呢?説來卻有一段滄桑過程:“蓮溪新池”後來因無人料理,日漸乾涸,堆積垃圾,影響環境衛生,四十年前被夷為平地,興建球場。有關方面以蓮池基石是趣致的文物,與街坊洽商後獲贈,乃將它移至白鴿巢公園側的賈梅士博物院前空地上陳列,供人參觀。其後,蓮池基石又被搬至大三巴牌坊後的曠地上;不久,又轉移至白鴿巢公園後園。年前,有關方面利用蓮池基石,重新堆砌,改成噴水池,四周增設鐵欄,美化環境。只可惜沒有標誌說明它的歷史,匆匆一行的遊客又怎會知道它是何物!
“蓮溪新池”三遷
1868年
《澳門黑沙》是澳門首部田野考古報告專刊,詳錄香港考古隊及本澳有關人員多次在路氹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情況,並通過黑沙發掘,對環珠江口特別是澳門史前有新的認識,圖文並茂,令人遐思,追溯歷史。記得一九八五年間,考古人員在路環黑沙村附近一條天然河堤,進行六天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一批文物,有百年前清代銅錢,五千年前的古陶碎片,令人矚目,原來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先民活動,與近多年來在珠江口出土的文物類似,説明兩地本是一脈相連。當時,發掘現場吸引不少居民前往參觀。一九九五年間,龍嵩街一個地盤,因天雨影響,山坡及石牆塌下,準備清理。有數名陶瓷愛好者路過,偶然從泥堆中發現明清間的瓷器碎片、銅錢,喜出望外,趕忙挖取,這可説是都市傳奇。這些古瓷片為何埋在崗頂泥土深層呢?推測在十六、十七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初期,在南灣起卸瓷器,將損壞的瓷器拋下海裡;後來,崗頂平台填土,從南灣取沙,也連帶那些瓷片一起運到崗頂填築。這批出土文物已轉贈澳門博物館。又澳門博物館興建時,曾對大炮台範圍進行發掘,在大三巴牌坊附近,發現聖保祿學院、耶穌會教士生活區等遺址群,歷史可追溯至十七至十八世紀。此外,還出土一批陶器古錢。在博物館開挖地基時,也發現了一段澳門明代古城牆,保存完整,納入博物館範圍參觀。澳門只是一個小地方,而都市建設迅速,地形地貌改變,今後還會有多少文物出土呢?
1995年
白鴿巢公園後園,年前有一座橢園形的石圍基,不是兒童遊樂設施,也不是基本建設,那麼它是什麼?由於是普通麻石砌成,未能引起遊人注意。追源溯始,它原是新橋蓮溪廟前的小蓮池圍基,有一塊基石鐫刻着“蓮溪新池”四個大字和“同治六年建石”六個小字。同治六年,即公元一八六八年,距今已百多年,這個蓮池圍基可説是一件“文物”。它是由大小六十八塊,每塊約重百斤的麻石構成,當時池內種有蓮花,稱作“蓮池”;並蓄養無數龜龞,俗稱“龜池”;也因善信在池中放生魚龜之類水族,也稱“放生池”。然而,這麼一個精巧的池塘圍基又怎會被移至白鴿巢公園呢?説來卻有一段滄桑過程:“蓮溪新池”後來因無人料理,日漸乾涸,堆積垃圾,影響環境衛生,四十年前被夷為平地,興建球場。有關方面以蓮池基石是趣致的文物,與街坊洽商後獲贈,乃將它移至白鴿巢公園側的賈梅士博物院前空地上陳列,供人參觀。其後,蓮池基石又被搬至大三巴牌坊後的曠地上;不久,又轉移至白鴿巢公園後園。年前,有關方面利用蓮池基石,重新堆砌,改成噴水池,四周增設鐵欄,美化環境。只可惜沒有標誌說明它的歷史,匆匆一行的遊客又怎會知道它是何物!
1868年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