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居民素有結社的傳統,社團作為集結、對話和協調的平台,其後也出現為居民、社區和社會提供服務的組織,在澳門社會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澳門又稱為“社團社會”。早在1569年,仁慈堂已在澳門成立以救助本地窮困人士,其後居澳葡人社群亦組織不同的宗教和慈善組織。至於華人社區,較早出現以血緣性和神緣性主導的民間組織,透過共同奉獻來維繫社區。隨着華商的地位提升,他們除了成立鏡湖醫院和同善堂等慈善組織,亦成立政商性社團,如澳門中華總商會等。在葡治時期,這些社團除了團結彼此、服務社會之餘,也成為民間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樑,至今仍然發揮巨大作用。
截至2019年6月,澳門的社團數目已超過9,200個,社團種類相當多元化,包括藝術文化、科學及科技、業主會、體育、法律、教育及青年、基金會、工商及服務、文娛活動、專業、環境保護、宗教、衛生、社會服務、勞工和其他共16種類型。這些社團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澳門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
參考資料:
婁勝華:《消逝與新生:澳門民間結社的變遷及其線索》,載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基金會,2008年。
“社團”,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
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assoc。
時至今天,澳門社團種類走向相當多元化,包括工商組織、教育、文化康樂、專業組織、社區組織、同鄉會和公民社團,在澳門社會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