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社會服務機構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早期的都是以民間機構為主。1569年,葡萄牙人在澳門創辦了仁慈堂,這是澳門最早的慈善組織,其後較重要和具影響力的華人慈善社團組織有1871年成立的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和1892年成立的澳門同善堂。另外,澳門早期的華人大多來自廣東和福建,他們的一些大姓大族,如趙姓、蔡姓、沈姓逐漸成為宗社組織,起到扶助團結族人的作用。隨着人口的增加及社會發展,加上市民對社會服務的關注,澳門的社會服務日漸增加,除了上述社團組織,還有澳門明愛、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等多家民間社團,亦向社會提供多類型的社會福利服務。這些民間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日益多元和專業,亦積極與特區政府合作,共同使澳門的社會福利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直到2019年6月,澳門共有超過1,300個社會服務社團,當中包括慈善組織、同鄉會、坊會、聯誼會和互助會等。
參考資料:
婁勝華:《消逝與新生:澳門民間結社的變遷及其線索》,載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基金會,2008年。
婁勝華:《從救濟到公益:澳門慈善發展觀察》,載《行政》,第25卷,總第97期,2012年第3期。
“社團”,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as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