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傳入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至少在明代已被當作藥材輸入,但數量不多。葡萄牙是最早向中國輸入鴉片的西方國家之一,至遲於1720年,葡萄牙人已從果阿、達曼等地向中國出口鴉片。隨着吸食鴉片的人數增加,鴉片貿易和走私的利潤日益龐大,葡萄牙人輸入鴉片的數量也大增,從1729年的200箱增至1767年的1,000箱,澳門成為鴉片貿易和走私的重要港口。英國人覬覦葡萄牙人壟斷在華鴉片販運,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與葡萄牙人爭奪澳門的鴉片貿易。隨着鴉片走私中心分別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20年代逐漸向黃埔及伶仃洋轉移,葡萄牙人對鴉片貿易的壟斷亦被打破,大批鴉片走私到澳門的倉庫貯藏,然後再經陸路或水路偷運到內地,據統計,從1798年至1839年間,英國人向中國出口鴉片達42萬箱,這數還未計葡萄牙人、美國人或其他國家的數量。
由於鴉片泛濫對中國社會構成極大威脅,更使國內的白銀外流,清廷早在1729年已頒布首個禁煙令,至18世紀末嘉慶年間更是嚴厲禁煙,1800年頒令嚴禁鴉片的進口、種植和吸食。1839年,道光皇帝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走私,迫使外商把鴉片交出,然後在虎門銷毀。他又巡閱澳門查禁鴉片,申令居澳葡人不可再貯藏及售賣鴉片。次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並以清廷戰敗告終。
鴉片戰爭後,香港和澳門作為自由港,為鴉片走私提供更大的便利,經此走私到內地的鴉片量更加龐大。1858年,香港、澳門的鴉片對華貿易合法化,清廷設立由洋人稅務司專管的“洋關”來收徵鴉片稅,而葡萄牙人多次拒絕在澳門附近設關,使澳門再度成為鴉片走私貿易的港口。直到1887年,葡萄牙人為了得到清廷承認他們對澳門的管治權,最終同意在拱北設關收稅,也在澳門實行鴉片稅釐(鴉片正稅和鴉片釐金)並徵,使通過海關輸入的鴉片量大增,對澳門附近地區的鴉片走私活動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澳葡政府也把本地鴉片加工納入專營承充中,以此賺取巨大的收入,當時最具勢力的澳門華商皆多次投得專營權。澳門的鴉片貿易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由於國際壓力而終止這項逾兩個世紀的貿易。
苦力(Coolie),指出賣體力為生的人。苦力貿易是專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成批掠賣海外殖民地國家人口的一種貿易活動。葡萄牙人初到中國時,已經傳出他們拐買華人為奴,以至明清兩朝的官員在對葡萄牙人的規定中屢次申明嚴禁販買人口。不過,華人被販運出洋工作的情況仍然時有聽聞。
鴉片戰爭後,澳門的貿易港地位為香港所取代,卻成為苦力貿易的主要港口。19世紀上半葉,英、法等國先後在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上廢除奴隸貿易,與此同時,西方殖民國家急於開發其殖民地,因此,無論美洲還是東南亞等地都急需廉價的勞動人口,而中國所擁有的龐大人口,正好成為此等國家的目標。這些出洋華人主要是經親朋推薦,更多是被拐賣或因欠債而被迫出洋,他們會送到招工館內簽訂契約才可出洋,因此被稱為“契約工”。1860年,澳葡當局設立專管苦力貿易的監督官,並在澳門開設“招工館”,葡人稱之為“巴拉坑”(barracão),華人謂之“豬仔館”,對被誘騙入館的人稱為“賣豬仔”。據統計,1866年,澳門有達40家招工館,到1873年時發展至300多家;1856至1873年間,澳門出口的華工苦力逾18萬人(未包括1861、1867年的數字)。這些出洋的苦力多數在外地過着非人的勞動生活,甚少能活着回鄉。
由於苦力貿易猖獗,英、法、德等國在1870年代向葡萄牙政府施壓,要求澳葡政府處理問題,最後由澳門總督歐美德(Almeida, Januário Correia de)下令禁止。
參考資料:
黃啓臣、鄭煒明:《澳門經濟四百年》,澳門基金會,1994年。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修訂版。
黃鴻釗:《駭人聽聞的澳門苦力貿易》,載《澳門研究》,第28期,2005年6月。
鄧開頌、余思偉:《澳門拱北海關的建立及其影響》,載《澳門研究》,第1期,1993年9月。
郭衛東:《澳門歷史上的鴉片貿易問題》,載《文化雜誌》,第40、41期,2000年春、夏季刊。
馬光:《論近代澳門鴉片專營、貿易與禁煙問題》,載《澳門歷史研究》,第9期,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