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開埠初期,澳門已有工匠建造和修理房屋,儘管明、清政府嚴禁葡萄牙人在城內興建新建築物,但建築還是會因日久失修,或受颱風或祝融所破壞,因此仍有不少來自香山縣的華人工匠在城內修理房屋。隨著19世紀中葉以後政治局面的轉變,澳門的建築不再受清政府的嚴格限制,而澳葡政府也開始興建新建築和建設來優化城市,一些來自葡萄牙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參與工程。另一方面,本地木藝業、泥水業和建築業也先後成立上架行會館、泥水行會館和仁德堂公所的行會組織來聯繫工友,澳門當時建築業的興盛可見一斑。
隨着澳門城市建設的現代化,澳門建築業在技術和人員方面也向專業化發展。現時,澳門建築業可分為探土挖泥與地產工程、興建與改建樓宇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安裝工程等,主要是採用連工包料計價,通過合約進行。1960年代,澳門共有54家建築商,至1981年增至188家。建築業從業人員從1981年的一萬人增加至2018年逾三萬人,是澳門的重要行業之一。
參考資料:
黃啓臣、鄭煒明:《澳門經濟四百年》,澳門基金會,1994年。
“統計數據庫”,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網:https://www.dsec.gov.mo/TimeSeriesDatabas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