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的经济史上,尽管工业的贡献并非居首位,但它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在澳门经济的转型期上。
明清时期,澳门工业的规模相当有限,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海上贸易、城市建设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部门,除了因海上贸易和捕鱼业应运而生的造船业外,澳门在明代也曾经出现铸炮业,不仅用在本地的军事防御,也出售至中国和海外。另外,早期澳门工业还有印刷、采石、织造、钟表、烧灰等行业,但规模不大。
鸦片战争后,大批难民为逃离战乱来到澳门,带来人力和资金,一些华商开始投资工业,使本地近代工业得到发展。1860年代,茶叶加工、神香业和制烟已在澳门发展起来,而玻璃制造和水泥工业的出现不仅是澳门近代工业发展的标志,也为中国工业史开风气。及后,部分工厂引进半机械或机械化生产,如1882年机器缫丝厂的开设,1890年代的造船业、制烟业和印刷业也开始使用机器生产,使澳门近代的工业发展逐渐成形。当然,生产上仍然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其中造船业、神香、炮竹、酿酒和焙茶业等在20世纪初期占有重要比例,大批本地居民从事相关行业。进入民国后,澳门的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以神香、炮竹、火柴、烟草、织造、造船为主的六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催生了众多顺应澳门社会内需及对外贸易的产业。
1950年代,纺织厂、鞋厂、手袋厂、傢俬厂相继出现;1960年代,澳门开始向以纺织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过渡,传统手工业渐渐被取代。1970年代,除了现代化纺织厂外,澳门还开设了食品制造、饮料、制烟、橡胶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造、机器制造、皮革制品、制鞋业、制衣业、钢铁业、发电、水泥等行业的工厂。直至1980年代,澳门形成以制衣业及针织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甚至成为澳门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兴市场的竞争,不少工序、产业转移到内地,澳门工业在澳门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结构中从1999年约占10%,下隆至2010年不足1%。
参考资料:
黄启臣、郑炜明:《澳门经济四百年》,澳门基金会,1994年。
汤开建:《被遗忘的“工业起飞”──澳门工业发展史稿:1557-1941》,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2014年。
“统计数据库”,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网”:https://www.dsec.gov.mo/TimeSeriesDatabase.aspx。